从家里出来的时候,正午的太阳火辣辣的,徐志成载着老婆,顶着大太阳,踩着三轮车,开始了下乡工作。
第一站进入的村子就是离城五里的山河村。
正是农忙,随处可见面朝红土背朝天的农民们在地里辛勤劳作。
进入村子,砖瓦房,墙面裸露着土砖,家家户户紧挨着。
在村子房屋集中地的空地上,拿出一块花布铺在地面上,将部分货物摆出来。
清了清嗓子喊,“卖衣服喽,各位乡亲同志们,我是谢氏纺织厂的销售人员,看一看,瞧一瞧,不需要钱,不需要布票,家里有粮的,都可以拿出来兑换衣服布料喽。”
这个点,大家陆陆续续从地里回来,两泥腿子,听到他这么一吆喝,这一大车子的布料衣服吸引了目光,那崭新的面料,衣服,看两眼也是好的。
不少人赶着回去,放下锄头,洗洗出门。渐渐的就将夫妻两围成一个圈。
头一次听到这么新鲜的事儿,议论纷纷,灰色衣服补丁大妈,试探问了句,“真的陈粮也可以兑换这些衣服吗?”
“是的。”
“三年以上的呢。”又有人问道。
“只要是干粮,没有坏,能食用就可。”徐志成回答的很坚定。
很多村民不识字,但是这123还是认得的,多少年份可以换多少尺布,在经过徐志成解释,已经有人开始回去拿粮。
“那个,我这是三十斤黄豆,去年打的,今年夏季拿出来晒过,想兑换那个蓝布,可以吗?”第一次开口询问的大娘手里提着小半袋粮,忐忑的问道。
一见有人拿粮过来,徐志成心里乐开了花,也没急口答应,打开看大豆色泽,去年的,保存完好,拿过她看上的蓝色布匹,对应表一对,“可以兑换五米。”报出了个非常低廉的数字。
去年的豆子,就是卖了,也不一定能扯上个二三米,这厂家是良心商家啊。
有人开始打听这谢氏纺织厂到底是干什么的。
徐志成耐下心一一回复大家的疑问,谢氏纺织厂,一个不起眼,听都没听过的新厂子就这样在村子里口口相传,立起了一个高大尚的存在。
第一笔兑换工作完美成功,给了他极大的信心。
有一就有二,接二连三,夫妻二人已经开始忙不过来了,下乡的知青每个村子都有,得知消息主动过来帮忙,不到两个小时,这车上的布匹成衣就已经见底,一个个笑得合不拢嘴。
一大车子的货物换上了半车子的粮,根本没有办法到下一站,往回返,这一站,夫妻俩赚了别人足足一个月的工钱。
时间一分分过去,谢翎手中的笔逐渐慢了下来,在拇指间来回飞转,偶尔抬眸,看向办公室大门外,太阳慢慢落了下来。
起身活动筋骨,看着一个个忙碌的工人,又喜又忧。
希望明天的这个时候,能看到他的身影出现在厂子里,证明他这路子走对了。
徐志成再次回到厂子的时候,已经是下午五点多了。
不仅载着媳妇儿,带了半车粮,还多了一个三轮车跟在后头,车子上是他的堂弟。
同他打招呼,介绍身边的两个人,脸上挂满着笑容,这是谢翎来到这里第一次见到劳动人民那充满希望的笑脸。
打开粮袋,玉米,大豆,小麦……已经分类,粒粒饱满,就像一个个金灿灿的金豆子,嘴角不由微微勾起,勾勒出一个完美的弧度。
“谢总,这些粮食可以吗?”
“哪有说不可以的,这太好了。”毫不吝啬夸奖一番,本不安的徐志成也开明了,嘴角都快裂到耳根后。
“把粮搬到哪