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人爵位各降一等:昭华为郡主、振威大将军为将军、拓城郡王玉无言为昭国公,算是逃过一劫。
静乐帝不杀无辜之人。昭华降爵次日,伊典夫妻、伊延岭、伊延春被押赴刑场行刑,除罪名未定的几个关系近的血亲还在大牢以外,余者全部没入永巷。
再次日,与伊氏交好的几个世族家主因毒酒死于牢狱,其他族人则被判幽禁府中三年。
伊贵太妃得此消息一口气没上来昏迷过去,醒后枯坐了一天一夜。当第一缕阳光破开天幕,侍奉在外的阿蔻忽听得“砰”的一声,匆忙赶进去,正撞见太妃倚着殿柱向下滑,额头鲜血汩汩外涌。
这一撞夺了贵太妃的命,也让伊氏就此彻底没落。
静乐帝下诏:明安贵妃伊氏温恭淑慎、奉帝多年,育皇二子思缘,本应以太妃之仪下葬,然伊氏族裔危及大越社稷,罪不可恕,故今略其谥号,称伊氏妃,不入越陵。
民间传闻猜测伊氏妃实为静乐帝所暗杀,可今上登基以来所发政令无不利国利民,加之伊氏作孽深重人人唾弃,无人对伊氏妃之死质疑,甚至后来流传的话本中伊氏妃也常以反面形象出现。
玉思缘丧父第二年又失了生母。如若按照过去的礼制,他应当立刻入宫奔丧守灵,但伊氏获罪不久,此时幽禁未解不得出玉台。
他几乎一夕之间颓废消瘦下去,看得挽陈心里难捱。伊氏妃生前确实不喜欢她,但细细想来实际也未怎么为难自己,待玉思缘也是仁爱至极,伊氏族人作的那些孽也非伊氏妃本意。
挽陈贴边坐下,挽着他的手臂将头轻靠在他肩上,红着眼角一言不发。
静乐帝非常乐意往亲弟心上再捅一刀,派人送了孝服给他,下令降嫡亲王玉思缘为郡王,幽禁玉台不得参加生母葬仪。
挽陈刚坐没几天的王妃宝座成了郡王妃倒还是其次,玉思缘还是嫡亲王时虽没了兵权尚有亲王爵位在身,即便遭圣上幽禁,待遇也还说得过去,降成郡王之后俸禄和仆从都减半,日子过得一天不如一天。
武康入冬极早,初雪日便如身处冰窟。
仆婢早在静乐帝下旨封禁玉台那天就被悉数换了,侍卫长子鱼、伊氏妃送的珠摇珠纱姐妹、小女奴玟红和玟绮通通调出玉台,换上静乐帝的人。
这些人不是为伺候玉思缘来的,是奉静乐帝命过来监视他。既是监视,当然不肯把他当主子看待,平日里对郡王和郡王妃甚为敷衍。
这些人能不用就不用,玉思缘使唤几次无果后认清现实,干脆眼不见心不烦,从此尽量自力更生。他锦衣玉食被伺候惯了,刚开始一团浆糊,时间一久感觉也不那么难。
初雪日清晨,玉思缘是被冻醒的,牵连身侧的挽陈也跟着惊醒,他给挽陈掖好被角,劝她再睡一会儿,自己起身披上件旧大氅走到兰室外感受温度,立时回身又回了殿内。
常言说“下雪不冷化雪冷”,现在就冷得让人受不了,等化雪的时候可怎么办?他和挽陈靠汤婆能熬得过去,女儿将将百天,万一挨冻伤寒丧命他找谁说理去?
玉思缘套上旧冬衣冬靴,匆忙从外间橱柜里找了把白底红梅的油纸伞,撑开伞遂钻进风雪里去。
好在当初为了方便和挽陈见面将她安置在南楼兰室,距主殿不远。他磕了磕伞面积雪,径直往偏殿小跑过去——那里乃历任侍卫长的居所。
接替子鱼侍卫长之位的是子牧,算皇帝身边颇得宠信的老人了。当初玉思缘在翠玉湖乐典看挽陈弹琵琶,就是他给子鱼传信说静乐公主要召见玉思缘。
子牧正用早膳,见玉思缘风尘仆仆赶来诧异地起身相迎:“郡王有何吩咐?”
他是新入玉台的仆婢中待玉思缘和挽陈最客气的那一个