阅读设置(推荐配合 快捷键[F11]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)

设置X

第 22 章(2 / 3)

来,后面还有别家要脱粒。

分离谷壳这一步也叫扬场,扬场的时候不注意就被糊一脸灰尘、麦壳,所以场院上就出现了这样一幕:碾场的人毛巾都挂在脖子上,时不时拿起来抹一把汗;扬场的人毛巾都盖在头顶上,从前面围住口鼻。

不仅麦粒要搬回家,各家的麦秸秆也都运回各家堆起来,这一年点火就靠它了。麦子一袋一袋搬上楼顶或者院子摊开晒着,这时候人们就希望天天大太阳,最怕突然天阴。

杨梅梅家的麦子收的早,脱粒之后拉回家晒在院子里和楼顶。本家还有几家收得晚,杨爷爷和杨爸爸过去帮忙了,打场时互相帮忙是常事。

“梅梅,你跟文文、豆豆去捡麦穗吧,再不去,可要被别人捡完了。”杨妈妈嫌打谷场灰大,找个理由把杨梅梅支走了。知道小孩子爱热闹,不好支开,她特地说要被捡完了,杨梅梅一准就去了。

杨梅梅回家提着篮子,呼朋引伴就往田里去了。去的人肯定不止文文和豆豆,还有平时玩得好的一大堆小孩。

田里的麦子都收割完了,零散掉落的麦穗就靠孩子和老人捡回去。这时候也不拘是在谁家地里捡的,因为各家的地里大人已经捡过一遍,即使有漏网之鱼也有限。

“咱们去崖上那边的地里捡吧,这一片都捡干净了。”一群孩子带着更小的孩子,说是捡麦穗,其实更倾向于孩子多了一起玩,捡麦穗只是顺便。

崖上边那片比较偏僻,那里有村里的坟地,一到晚上都没人敢过去。不过大白天的,还有一群人,小伙伴们就放心的过去了。

“豆豆,回来,那里不是咱们村的地。”杨梅梅把越界的小伙伴喊回来。

“我不是去捡他们麦子,”豆豆压低声音,招手让杨梅梅低头,在她耳边说悄悄话,“我好像看到我小姑姑了。”

杨梅梅沉吟片刻,先把小伙伴支开,“你们去那边树上看看有没有知了抓,抓到了去我家烧了吃。”

比起捡麦穗,大家都对抓知了更感兴趣,很快就跑光了。

杨梅梅拉着豆豆靠近崖边,两人趴在树荫下探头朝土崖下面看,人没看着,倒是听着声音了。

窸窸窣窣地也听不清楚,但是能分辨出是两个人,一男一女。听不着说话,杨梅梅就没兴趣了,又怕被人发现自己偷听要挨骂。

唉!自从被夸奖的越来越多之后,她的包袱越来越重了,一点都不想被骂!

“咱们走吧,抓知了吃肉去。”杨梅梅拉着豆豆小声说。

人多力量大,一群小孩子抓了不少知了,杨梅梅带着小伙伴要烧知了吃。一人一小口肉,不够解馋,倒是更饿了。

院子里晒着掰开的馒头,杨梅梅给小伙伴一人拿一块,自己也拿了一块,又找人跑腿去商店买了两袋调料回来。调味包跟方便面里的粉包一样,辣椒、盐粒、味精和别的什么调味粉调和而成的,单买调料包一毛钱两包。

调料洒在晒干的馍块上,晒得咯嘣脆的馍块配上调味粉,大家也吃的津津有味。一个个爬上树,坐在树杈上,举着晒干的馍块好似吃什么山珍,满足的不得了。

·

夏收是个累活,也是个脏活,晚上回家时每个人都要从头洗到脚,一盆水都洗不干净。大人用凉水洗还顶得住,小孩子可不行。杨妈妈就在洗衣服的大铁盆里打上水,放在院子里晒一天,到下午时水温温的,正好压着杨梅梅洗头发洗澡。

洗完头发之后,母女俩就能恢复母慈女孝。杨妈妈给她身上打上香皂,杨梅梅就等着被伺候,一边跟妈妈说话。

“我今天在大爷爷家吃饸饹面了,跟面面不一样。咱们什么时候也吃饸饹面呀?”

农忙时,大家就有各种

上一页 目录 +书签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