> 周彤:“这话对,也不对。姚姐姐于我们,依旧还是姚姐姐。” 陶琇莹:“自然还是姚姐姐。只是姚姐姐那时上有婆婆,若要出门做客,可不比如今,只需跟姨妈说一声,便可以出门了。婆婆再好,也比不得自己的母亲,哪里会真将媳妇当成闺女疼爱。” 黛玉想到迎春,上头没有婆婆,可却比有婆婆还惨。只是这是她办的宴会,立刻收起心思,笑着岔开了话题:“陶姐姐这话,还是等将来你自己出嫁了再说,不然,别人都会笑你,你又没经历过,哪里知道婆婆会不会疼你。” 姚典却说:“玉儿也不必怕我难过,琇莹说的本是事实。便是我母亲,平常不叫大嫂立规矩,可大嫂也不是随便就能回娘家的,只有她家长辈过寿,还有端午中秋才家去,正月里回娘家拜年,我母亲让她多住两天,我大嫂母亲都说,她是嫁进了福窝里,叫她要惜福,只留她小住一天,便撵她回来了。” 幸运的人,倘且如此,可见不幸运的人,只怕回一趟娘家,都不知道有多难。 周彤见气氛沉下来,笑道:“你们也太杞人忧天了。说不定啊,将来咱们个个都是有福气的。” 陶琇莹作势去掐她,周彤忙闪开:“我这话有什么不对?” 陶琇莹:“没有不对,对得很。只是啊,我看你这小妮子春心萌动,也想早点许人家了。” 大家都笑起来。 姑娘们咏了海棠,又作了画,一一品鉴,之后各自挑一幅他人所做的诗或画,留作纪念。 隔了五六日,李家派人送了贴子来,请黛玉过府赏桃花,这次与黛玉给闺阁姑娘下贴子不一样,郑夫人带着黛玉上门,黛玉总觉得自己干娘的笑容里有些什么,却是想不出来微妙在哪里。 除了黛玉、陶琇莹、姚典与周彤都在受邀之列,还有李静姝的几个堂表姐妹。虽说之前并不认识,可李静姝的堂妹表妹显然都是读书的,较之她的表妹方慧,她的两位堂妹更惹得众人好奇。 两位李姑娘年前随着几位李家兄长一路从陇右来京,陇右历史上多少名将镇守,又有多少出陇右写边塞的诗,一路进京,辗转数千里,必定见过不少风光,少不得请李氏姐妹讲一讲。 李大姑娘李静妍跟周彤同年,口才尤其好,将一路风光讲的惹人向往,又适当引诗征句,妙不可言。 陶琇莹颇为喜欢:“妹妹该写本游记,记录这一路风光,不知多少人会喜欢。” 周彤:“正是。谢道蕴、李清照,都以诗才流传千古,姐姐有如此之才,也不该埋没。” 姚典:“可惜,上皇认定‘女子无才便是德’,四十余年,风气俨然成型,京中多少高门大户,如今都怕家里女儿笔墨流出。” 方慧:“这也未必,天子登基之后,便让内务府给公主郡主选伴读,如今又有意在京中建一座女子书院,说不定,姐姐的游记写成,兴许还会得到圣上的肯定。” 在场的姑娘,没有一位是愚笨的,闻言立刻想到方家,正是李夫人的娘家,方大学士在内阁当值,真正的辅政大臣之首。不约而同,看看彼此,又都一起去看方慧。 方慧却只是笑笑:“只是小女子的一点想法罢了,静妍姐姐若将游记写成,愿意供世人阅读,只管跟姨妈说一声,我家的书店必定会精心刊印,至于报酬,姐姐大可放心,姨妈肯定不会让人亏了你这个当侄女的。” 这就是变相肯定了圣上建女子书院一事必定是真的,姑娘们纷纷劝说李静妍,这样一个机会,想来若是李静妍的游记写出来,方大学士说不定会将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