,就是因为担心时间长了,民众便会起争斗之心。” “正所谓‘闲之以义,纠之以政,行之以礼,守之以信,奉之以仁,制定爵禄以劝其从,严断刑罚以威其淫。’即便这样,还恐怕他们不能有所收效,所以圣人还诲之以忠,耸之以行,教之以务,使之以和,临之以敬,位之以强,断之以刚!” 李然听到这些话,是颇为赞许的看着孙武。 “长卿这些话,真是振聋发聩,发人深思啊!” 孙武闻言,亦是受到鼓舞,便继续说道: “制定了刑法之后,百姓们便只会去酌量这其中关键所在,并想方设法的去饶过刑法,养成无所忌讳的习性!若这样,即便是早期能获得成效,但后期也定然会一溃千里,土崩瓦解的!” —— 第412章_国将亡,必多制 李然闻言,不由是叹息一声。 “以法治民固然不妥,但是如果法制足够齐备,或许也是一个办法不是?” 孙武摇了摇头,断然道: “孙武曾闻,历朝历代,但凡季世(末世),皆有极为完备的刑法。譬如,夏有乱政而作《禹刑》,商有乱政而作《汤刑》,周有乱政而作《九刑》,这三种刑法的兴起,都是处于各自朝代的末世。所以,如今先生若准备用这样的方法来安定流民,恐怕并非是一个好办法啊!” “就像此前先生曾教过武的,《诗》中曾曰:‘仪式刑文王之德,日靖四方。’又曰:‘仪刑文王,万邦作孚。’故而为何还要制定出多余的法律呢?百姓们知道了朝何等方向进行争斗,就会丢弃礼仪,反而要把刑书里的一字一句都要去争个明白。若是如此,反倒是触犯法律的桉件会愈发的多起来,而且收受贿赂的情况也会变得更加猖獗!” 孙武所引用的乃是《诗经》的两句话,分别的意思是“效彷文王的道德,日日谋求安四方。”、“效彷文王好榜样,天下万国信服永远。” 周文王制礼作乐为宗法制度,便是周礼! 如今礼崩乐坏,孙武坚守此道,言之凿凿,是让李然颇为目瞪口呆。正所谓‘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’,孙武的这一番话,却让素以恪守周礼的李然都觉得不由汗颜起来。 孙武也真不愧为一代兵圣,凭着出色的学习能力,其岳镇渊渟的品质可以说已经是一览无遗,且吸收速度之惊人,亦是令李然都惊叹不已。 只听孙武是在最后总结道: “武曾闻言,‘国将亡,必多制’,恐怕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?” 李然在心中暗自的感叹了一番,这才开口道: “长卿啊,你说的都极有道理。但如今若不如此的话,愚兄也实是想不出其他的办法。至于这后世的事情,然确实是考虑不周,但是究竟是‘国将亡,必多制’,还是‘多制以致国亡’,这其中的因果是非谁又能说得清楚呢?” “邦多刑辟,固然不好。但若是能应得眼前的情形,亦未尝不可啊……如果真如长卿所言那般,为兄此举确是无法上承天命……那恐也不会得到好结果吧。” 孙武则是说道: “先生,纵是万般艰难……然而若欲以法治民,终究还须三思啊!” 李然正在迟疑间,一旁的叶戌则是开口言道: “二位主公如此言论,戌倒是想起了一位奇人来!此人乃邓氏名析,亦为郑国人氏。之前在郑国时,子产大夫铸起刑鼎,邓析便是按照自己对其刑法的理解,私自制定了一套新的、更为具体的刑书。而当时郑国许多贵胃为诵读方便,皆是悬挂这一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