> 当然了,他也不敢不继续往明确里说。 不然就是祸事在眼前。 缘由,乃不管是占卜、相面还是解梦的方士,都通晓世故人情、时刻关注着时局。 他知道天子曹叡的子嗣已然丧尽了,就连文帝曹丕这一系的子孙都很少了。在这种情况下,曹叡让他对宗室与谯沛元勋相面,其背后的意义不言而喻。 也让他不敢有半分违背。 天子曹叡是尊老、颇为敬老臣没错。 但那是对社稷重臣而言。 自他继位以后,不乏有身份低微的近臣近侍因为各种理由被他处死,其中可没有因为年纪大而幸免于难者。 故而,周宣在经过深思熟虑后,便根据各人的性格做出了预言。 对,不是根据面相。 如评断曹肇时,他声称曹肇颇有才华,允文允武,但因为少小富贵而不乏自矜、行事略显张扬,若能况之大度、守心笃行,日后未必不可为国之砥柱。 行事相对低调了一些的夏侯献与之类同,相差不大。 而对曹爽的评断,则是为人谦逊、躬亲笃行,颇受公卿百官所喜,但为人似是没有什么主见,假以时日或可为萧规曹随之选。 对秦朗的评断比较高。 声称他为人谨小慎微、通情达理,不谄媚于上、不恃宠而欺下,但缺陷也正是太过于谨慎,凡事不敢争先,日后或是当为循旧之臣罢。 评断完这些人后,周宣还特地伏地请罪了声。 再次声称自己只是对解梦略有心得,难以相面之术,而且《孟子》有云“居移气,养移体,大哉居乎”,所以他所做的评断不可当真,只可为参详。 这次,天子曹叡没有再为难于他。 以他聪慧,自然也能听出了周宣所做的评断,不过是类似于“三岁看老”而已。 所以也促成了他召夏侯惠前去北邙山庄园之举。 让周宣也顺势评断下夏侯惠。 因为在天子曹叡心中,夏侯惠乃是最难以评断的人。 是啊,就是最难的。 不止是因为夏侯惠入宫禁为近臣的时间最晚,更因为他给予曹叡的印象很是矛盾。 虽说他对夏侯惠的忠贞不曾有疑,但有时候吧,他从夏侯惠的做事风格之中,隐隐感觉到彼对自己这个天子不是很敬重! 就是彼秉持着类似于“社稷为重君为轻”的观念。 而且,夏侯惠给他的感觉,是有点看不透。 在怒马鲜衣、意气风发的十七岁时,就舍弃京师繁华与邀名之举,独自归去桑梓闭户读书的人,自是胸怀大志的,亦是心志坚韧之辈。 而他展示出来的才学,让天子曹叡觉得过于惊艳了。 因为他所做的谏言以及谋划,几乎都中了,犹如有先见之明一样! 要知道,先前的魏国三大神童乃是周不疑、曹冲与夏侯荣啊,夏侯惠自幼可没有这样的美誉。仅仅是归去桑梓闭户读书三年,就能让一个人长进那么多吗?且明明他没有足够的阅历与耳熟目染,却能对千里之外的辽东、陇右以及雁北做出切中利弊的谏言,这是居于什么做到的呢? 庙堂衮衮诸公都没有看到的事情,他就能看到了? 是才学冠绝当辈的使然? 然而,在谏言屯田积弊与募兵之政,以及在朝堂之上怒斥吴质的做法,又彰显了他在仕途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