洁不重复,简约而丰富,但帛书本和通行本中大量出现语意重 复、文字重复的情况;
七、竹简本并不批判儒家思想,如竹简本中的“绝巧弃利”,到了帛书本和 通行本中则成了“绝仁弃义”;
八、竹简本中语言优美且含义明晰,帛书本与通行本语言模糊、含义玄虚, 比如著名的那句“道生一、一生二、二生三、三生万物”,这其中的“一二三” 让世人无限猜测、众说纷纭,怎么解释的都有。
我也简单对比了一番,认同该学者的结论,但很快我就犯难了,虽然我认为 竹简本《老子》更接近祖本,自己也偏爱它,但由于一直阅读的都是通行本,现 在猛一接触竹简本,感觉上看得就不是同一本书,那么,我该对哪本《老子》进 16 行解释呢?在认真思考了一番之后,我决定做一个大大的折衷:以帛书本《老子》 为蓝本,但顺序上依通行本《道德经》先“道”后“德”,竹简本甚至就没有“德 卷”嘛。我是这样考虑的,影响我们的是思想,而不是文本,通行本虽离祖本最 远,但毕竟一脉单传了两千多年,我们所接受和熟悉的其实是通行本里的那个老 子,如果此时贸然从战国楚墓里拉出一个老人并告诉大家:这才是真正的老子!
应该没有几个人会相信的。不如就说现在这个老子,只不过,在介绍他的时候, 不断加入他的原貌介绍,大家会容易接受一些。那为什么会选帛书本而不是通行 本呢?因为这两个文本的差异不算太大,相对而言,帛书本经过的篡改会少很多, 比如《道德经》第一章里第一句:道可道,非常道,这是通行本;而帛书本原文 为:道可道,非恒道。这是因为到了汉代时,为了避讳汉文帝(刘恒)的名字, 改“恒”为“常”,这样的在我们当今看来毫无意义的修改,当然是越少越好。
这就是我选择帛书本的原因。 在我的认识中,《道德经》可能是人类的第一本智慧之书,在老子之前,如 《易》、《黄帝内经》、《山海经》、《神农本草经》等应该已经存在,但上述 这些传世经典,或许根本就不是我们这一拨地球文明之产物,关于这个话题,在 《跟随江郎学中医——黄帝内经》里有较为详细的阐述,这里不再赘述。
所以, 《道德经》的意义就更显重大,兼之老子的独特身份,他是国家资料档案馆的馆 长,是少数有机会接触到王朝最高机密的人。我们知道,周公旦的伟大贡献是“制 17 礼作乐”,在我们的教科书里,一般侧重于说“礼”是“维护统治者等级制度的 政治准则、道德规范和各项典章制度的总称,后来发展为区分贵贱尊卑的等级教 条”,这样的说法固然不能算错,但是,它该如何解释形形色色的“礼器”,以 及围绕着国家大祭里的繁杂行为规范呢?其实,无论是“礼”还是“乐”,在当 时都只是祭祀的主要内容。对于当时的国家而言,最重要的两件事就是战争与祭 祀,所以,周公旦“一年救乱,二年克殷,三年践奄,四年建侯卫,五年营成周, 六年制礼乐,七年致政成王——《尚书大传》”,在彻底解决了战争问题后,他 马上着手恢复祭祀大典,你千万别认为这是古人的迷信,在君权神授的年代,祭 祀其实是君王的特权,只有他具有与“天地”进行沟通的资格,而祭祀时所必须 严格遵循的“礼”和“乐”,事实上是统治权正统正朔的表现。
而在我看来,它 应该还并不仅仅是一种外在的表现那么简单,甚至可以说,“礼”,包括了礼器、 流程、行为规范等;“乐”,包括乐曲、规模等,它们决定的其实是与天地沟通 是否有效的问题!是的,这种祭祀,这种与天地沟通的方式,曾经长期有效,这 也是为什么中华文明那么早熟的原因,因为总有一股超乎自然的能量,在引导着 我们的文明发展路径,而我所理解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