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礼乐”,也可以称之为狭义的“礼乐”, 则类似于我们与“天地”沟通的密码——文明的密码。
现在清楚了吗,王子朝奔楚带走的是什么? 老子到底是看到了什么机密,才会心如死槁地遁世不出? 孔子花费十三、四年时间只在一个小范围里打转,他是在求官还是在寻找? 当周王朝的典籍散佚民间之后,诸子百家兴起,这难道是一种巧合? 王子朝奔楚之后的周敬王,恰好是历史上划分春秋(称霸战)与战国(灭国 战)的分界线,这难道也是一种巧合? 王子朝的最后落脚点——今天的河南南阳周边,其后名人辈出:范蠡(政治、 军事、商贾)、张衡(发明)、张释之(法家)张仲景(医家)、晁错(政治、 文学)……当地人总结出的“四圣”有医圣——张仲景、智圣——诸葛亮、科圣 ——张衡、商圣——范蠡,这难道又是一种巧合? 这一切一切的疑问,或许就藏在《道德经》中,因为老子毕竟是少数窥破“天 机”的人,且是其中唯一留下文字的人!
《道德经》在中华文化的历史地位上, 就此决定了,别无分号。 18 谈《道德经》当然要先阐释一下“道德”。这里的道德可不是我们今日所用 之伦理道德、人伦道德,汉字是象形文字,每一个字最早就是一个画面,一个字 就代表一个完整的意思,所以那个时候是没有复合词的。“道”和“德”是完全 不同的两个意思。 “道”这个词,最初表示的是走在道上,可以望见迎面而来的人的脸,这当 然是笔直无遮挡的大道嘛;而“路”则是虽可能笔直,但望不见来人的脸,表示 有所遮蔽的路;至于“径”,那首先已经不是笔直的了,更看不到来人的脸。
要 理解这个道理,须知道这么一个前提,在那个年代,无论是“道”、“路”还是 “径”,都不是人工铺出来,都只能是靠人踩出来的,所谓“世上本没有路,走 得人多了,也就成了路”是当时的真实写照。
这样,大家再来重新理解一下,“道”就是在开阔的平原上,从此地到彼地, 两点之间直线最短,自然而然地、最省力省时便捷的,根本就不需要行路人去思 考,几乎靠本能就会做出的选择,就如同它本来就在那里一样,而且,是就必须 在那里,没有更优选择了。甚至,不是你在选择道,而似乎是道选择了你(道字 用做动词,就有“引导”之意,如孔子的“道千乘之国”)。因此,古人常常借 用“道”这个字来形容一种先验的、超验的存在,或者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 规律性、原则性的本体,最常用的就是“天道”、“地道”、“人道”等等,这 就是“道”了。
“德”的最初意思是眼睛望着前方的道路行走,甲骨文和金文的字形,都可 以非常明显地看出这个意思:目视前方行走,保持走在大道上。因此,最初的“德” 字有依从、遵循之意。 所以,《道德经》里的“道”,讲的应该就是宇宙与世界的真相;而“德” 19 字,说的是人们应该如何遵循天道去治理国家、去生活——这是我的理解,不一 定就正确,但希望能为大家增加一个思考的维度。 这里顺便说一下,后来出现的道教,将老子尊为祖师之一。
估计也就是从道 教兴起时才将《老子》改为《道德经》的,因为他们将《庄子》亦改为《南华经》 或《南华真经》,并一齐奉为道教经典。但事实上,老子与道教没有半毛钱关系, 就像李唐王朝奉老子为先祖的行为一样,都是往自己脸上贴金的行为。我们知道, 李唐皇帝的身上有四分之三的鲜卑血统,和老子完全扯不上的;道教亦是,他们 追求的修仙炼丹那一套,完全违背了老子的思想,老子是连做人都没有意思,恨 不能回到原始的半人半兽时代,怎么可能会徒劳地去修仙呢!——修仙只是对世 俗生活的一种反动,但其底层逻辑仍旧是一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