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沸腾书院>武侠修真>康乾盛世,我吃定了!> 第641章 漠北之议
阅读设置(推荐配合 快捷键[F11]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)

设置X

第641章 漠北之议(3 / 4)

炅点头,随即又笑道:“这一次的北伐之功,朕也只能让给杨大将军了。封狼居胥,勒石燕然……可惜朕要坐镇南京,这皇帝做的,当真是没甚意思。”

杨恭说道:“陛下言重,臣也只是占了便宜而已。而且说起来,臣此番怕是最多也只能勒石燕然,这封狼居胥……匈奴人当年的狼居胥山,冠军侯也未提及具体在何处。臣曾亲至漠南都司,询问了那些草原诸部卫司,他们也不知道。”

说罢,杨恭还颇为遗憾的撇了撇嘴。

不论是《史记》,还是《汉书》,这两部史料里,对霍去病在汉元狩四年封狼居胥时,都没提及过具体的山名在哪里,只能大致确定应该在漠北地区。

就算到了后世,有关的猜测考证也是五八门,而且全部缺乏史料依据。

对了,已经死了好些年的康熙鞑帝,倒是数次去过“狼居胥”山,不过他去的“狼居胥”山是个什么成分,懂的都懂。

毕竟,三征噶尔丹都大胜而归,哄皇上开心嘛!

霍去病要真只打到宁夏,那谁家会好意思在这里搞什么封狼居胥,不怕被匈奴笑话死。

朱怡炅笑着宽慰道:“封狼居胥不行,那便勒石燕然,朕等着朕的杨大将军,在那漠北的燕然山上,刻石记功而还。”

杨恭也拱手应道:“臣遵旨。”

说完了正事,朱怡炅一抬手:“来人,给杨卿一根鱼竿。你我君臣,来看看午膳前,谁钓的鱼儿多。”

杨恭笑道:“敢不从命。”

一对君臣,就这么在御园一并当起了钓鱼佬,湖边气氛迅速融洽了许多。

常年在北京的中军都督府带兵,由此引发的君臣生分。早在几年前就不止一次,有地方官上奏,言明武将权势太盛。

长此以往,恐生臣子不敢言之事。

杨恭虽然不知文官背后如何编排自己的,但仅凭顺天府尹对自己这个武将大都督的态度,他就能看出来一二。

之前故意卖个破绽,也是他被顺天府尹暗示,给搞得有些过于谨慎,虽然后来很快就被皇帝斥责,而且明显还是有意偏向于他。

但这还是无法打消杨恭心中疑虑,一直到了今天被皇帝召见“谈心”,如今又被皇帝下旨一起钓鱼,总算让他松了口气。

看来陛下还是那个陛下,对武将就算有所防备,也不至于真的轮到昔年明太祖朱洪武的时候。

这也是朱怡炅的目的,尽可能打消武将心中的后顾之忧,包括设立四大都督府,都是如此。

都督府早在几年前,就已经与枢密院正式合并,而都督府也开始倾向于文武结合,但其中文职与文官系统并不统一。

比如杨恭现在这个中军大都督,的确在都督府官职品级最高,实则平日里压根不带兵,基本就做些指挥统筹的工作。

真正带兵的都是中基层军官将领,也就战时才会让他领军出征。

这样造成的后果,大概就是将不识兵,兵不识将。

看似是兵家大忌,但那都多少年前的老黄历了。

大明新朝的军队制度经过不断变革,已经与近代化军队逐渐趋近,其中最大的变化就是,主将的象征意义被极大弱化。

现在的军队主将,才是真正纯粹的战略指挥官,而非原来的主将必须带头冲锋,鼓舞士气什么的。

这也是为啥朱怡炅能放心给与四大都督府,极大的军事自主权,毕竟武将能够造反的条件已经被削弱的差不多了。

就算真有个人魅力强大,手段也相当厉害的武将造反,四大都督府的运转机制,也决定了他没法得到支撑造反割据的军粮辎重,这些都要靠其它地方的后勤军器局和兵工厂来供

上一页 目录 +书签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