志后来参军,他们也保持着书信往来,尤其在老杜同志遭遇困境时,两位小兄弟始终陪伴在小杜身边。
其中一位名叫于淮海,高中毕业后在粮店任职册籍员,属于24级行政干部,家中有在物资局担任实权职务的长辈,且有一位正在读高中的妹妹。
另一位名为向北方,同样高中毕业,复读一年后仍未考上大学,现就职于街道办事处,今年刚刚转正,担任七级办事员,家庭成员包括母亲及一个弟弟,母亲在轧钢厂后勤处担任五级办事员。
小杜同志欲修复的房屋,究竟需要找谁帮忙?
首先,在这个时代,多数房产均归公有,比如小杜同志目前所居住的两间半东厢房,产权就属于国家所有。
尽管祖辈三代,从祖父到父母,再到小杜本人都在此屋居住,但即使如此,房产所有权仍归属于国家,一旦工作调动,离开该区域,房产就会被回收并重新分配。
因此,想要修缮房屋,首要步骤便是知会街道办事处,不能擅自行动,尽管小规模的修整并无大碍,但小杜同志计划的是大规模修缮,几乎等同于重建。
今日小杜正是去找向北方商谈此事,打算先赠送两条香烟,表明来意,待到正式动工时再设宴款待其科长邹某,这样事情基本就算敲定。
修缮房屋本属合规行为,提前告知即可,但特意提及送礼,则是为了表达尊重之意,况且小杜计划的大修确实有些越界。
四合院的老房子,其它方面尚可容忍,哪怕是冬冷夏热或燃煤取暖等问题,但唯有上厕所这件事,让小杜同志实在无法忍受。
胡同内的公共厕所,夏季半月清理一次,冬季则一个月左右清理一次,春节期间更是长达两个多月未曾清理。
令人尴尬的是,胡同居民的卫生习惯参差不齐,许多居民已习惯了随地便溺。
因此,胡同公厕内几乎无处下脚,加上视觉和嗅觉上的双重冲击,对于从小生活在楼房中的小杜同志而言,简直是无法忍受的煎熬。
自重生以来入住四合院,小杜只去过胡同公厕一次,此后每日都特意前往轧钢厂解决生理需求,来回路程耗时近20分钟,晚间更是尽量少喝水。相较之下,厂里的公厕每天都有专人打扫,清洁度远胜胡同公厕。
所以,小杜同志决心在修缮房屋时安装下水马桶,他已经查明,四合院内已有下水管道设施,此事完全可行。
然而,涉及管道修缮,的确有些超出常规,因此小杜同志才特意前来街道办事处寻求帮助。
至于另一个难题,修缮房屋所需的诸如水泥、石英石、硼砂、白灰、腻子、油漆、上下水管乃至暗锁等稀缺材料,
小杜同志决定列出详细清单,交给于淮海计算所需费用,此事通过发小的家庭关系即可解决,不必过于客套,日后在关键时刻自然会有回报。
下午,小杜同志找到向北方后,一同拜见了邹科长,并阐明了具体情况。邹科长对小杜同志印象深刻,因之前在办理退伍转业手续时有过一面之缘。
小杜极为诚恳地阐述了自家房屋六年无人居住,久未修缮以至于濒临倒塌的状况。
为了强调修缮马桶的急迫性,他还自我贬低,称幼时曾不慎跌入粪池,虽幸亏事发寒冬,但自此留下心理阴影,如今每次去公厕如同受刑一般。
此言引得邹科长大笑不止,拍着胸脯保证此事毫无问题,只需小杜自行解决管道问题即可。
小杜欣然应允,并盛情邀请邹科长在修缮房屋之前过去实地考察,随后一同在红星饭馆就餐。
告别之际,小杜同志顺其自然地将两条牡丹牌香烟遗忘在邹科长的办公室内,整个过程可谓流畅自然。"