区计划,是否划得来……
普通农村主要种粮食,挤出一些边角的地方种植一些棉花,或者种植几颗桑树。
当年军制改革,将军户打散安置在天下各地,江南安置的也不少。
谁说百姓愚昧不识礼仪道德?
稍微严重一点的病,只能送到几十里外的县城。
可以通过行政和商业两个手段。
用行政命令规定各种主要口粮的价格区间,最高不能超过多少,否则以操控物价的罪名法办。
异族普遍不善农耕,相比起种粮食,他们反而更喜欢种桑养蚕。
苏州府的丝绸天下闻名,他们就养蚕缫丝。
粮食想要多少有多少。
本国发展工商业会影响粮食生产,那就去国外采购。
老朱就将事情详细讲了一遍,并问道:“几位老哥觉得如何?”
就是不知道医学院建起来没有,回去好好督促一下,再多给他一些支持。
“哎呀,圣上糊涂啊。”
“村子里每天都有商贩过来采购,棉布还在织布机上,就被人订走了。”
大家提到最多的,就是缺医少药。
大明有义仓、储备仓等各种粮仓,交趾、楚国等地都是产粮大区,朝廷随时可以动用船队运输粮食。
而这,才只是陈景恪计划的开端。
中南半岛其他国家以及南洋诸岛屿,也学会了用粮食从大明换取各种生活必需品。
在给军人上政治课的同时,难免会讲一些别的。
当然,他们也知道,百姓之所以会如此拥戴老朱家,离不开陈景恪提倡的宣传政策。
丝绸、棉布、茶叶、瓷器、糖、玻璃等等商品,畅销全世界。
这其实也是陈景恪商业计划的一部分,他很清楚粮食安全才是底线。
朱元璋起身笑道:“可能是家里人来找我的,老哥几个先聊着,我去看看。”
原因很简单,他们出海的时候船舱装满了货物,回来的时候船舱几乎是空的。
思想更加开放的军人自然会影响到家属,所以这些军户村子,比起传统村庄也更加开放。
正想着,远处一人快马直奔而来,中途被汤和给拦住。
换成几年前宗族势力还没有被打散之前,搞不好会因此发生械斗。
至于异族村落,则是一些投靠大明的蛮夷部落,被打散安置在大明各地。
“都不种粮食了大家吃什么?遇到灾年,有钱都买不到粮食。”
然后就和马娘娘一起来到汤和那边。
“以后还不知道那些奸臣怎么祸害老百姓呢。”
不知道怎么想的,他突然说道:“哦对了,还给咱带回了一个关于朝廷的消息。”
几个老汉顿时来了兴趣,八卦的道:“快说说啥消息?”
“圣上还是太年轻,被他们给骗了。”
对此朱元璋和马娘娘也很无奈,如果只是药材问题,他们还能想想办法。
军队消息是较为灵通的,尤其是朱雄英搞的抚慰使计划和陈景恪的文明治军计划。
买粮食的人多了,粮价自然就涨,能多卖钱当然高兴了。
老朱说道:“当今圣上要给内阁扩权。”
因为海贸兴起导致棉布紧俏,他们就改种棉花搞纺织业。
至于大批外粮涌入会不会压低粮价,导致谷贱伤农,这不需要担心。
医生是真没办法解决。
海商运回来的粮食,主要流入民间市场。
然而对于世代为农的老农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