来说,如此好的田地竟然用来种棉花和桑树,简直是暴殄天物。
至少现在大明的粮食储量,还没多到需要考虑这个问题的时候。
此时,对这个计划的意义有了更深的认识。
花白头发的老汉问道:“你的意思是,以后咱们圣上说的话,要让那什么内阁的人同意,才能算数是吗?”
不过他们也只是抱怨几句,并没有特别生气,自家的地产粮够吃才是最重要的。
每每到这个时候,他就由衷的庆幸。
无论做什么,都要先保证粮食供给。
至于如何确保粮价,那简直不要太简单。
朝廷给他们取汉名,穿汉族服饰,吃汉族的食物,周围接触的也全是汉人,最多一两代人就变成汉人了。
还好当初遇到了陈景恪,还好选择了给他一个机会。
而且朝廷未雨绸缪,已经在引导百姓饲养家禽家畜。
啥,害怕他们作乱?
不好意思,异族村落旁边就是军户村,乱一个试试。
就算这些手段最后都失效,还有最后一个办法,屠刀。
家乡被夸,老汉们非常高兴:“老弟是有眼光的,我们这里的丝绸棉布,都卖到海外去了。”
一船船商品运输出去,拉回来的是金银铜贵金属,外加一点当地的特产。
比如辽东各族,比如一些内附的蒙古部落。
这让老朱非常的高兴,目前大明的状况,已经超出了他的想象。
目的自然是为了更好的发展商业经济。
老朱摇头道:“没什么大事儿,就是告诉咱布匹都收齐,可以回程了。”
“要不是老汉手笨,恨不得自己一天十二个时辰坐在织布机上。”
北方现在也渐渐恢复了一些元气,已经能自给自足,不再需要朝廷补贴。
尤其是改种棉花的,大多都是军户安置村以及外族安置村落,更是让着群老人愤怒不已。
“上好的地都给他们糟践了,要是给太上皇他老人家知道了,一个个把他们的头给摘了。”
提起此事,一群老人都骂骂咧咧的。
了解过事情之后,朱元璋又重新返回,继续和几个老汉聊天。
“只不过以后圣上做的决定,要经过内阁学士同意,才能推行。”
“这才过了几天好日子啊,呜呜呜呜……”
朱元璋和马娘娘只能无奈安抚。
否则哪会有今日的盛况。
只能说,任重而道远啊。
对于他们的抱怨,老朱和马娘娘只是附和几句,并没有发表太多看法。
不过大多数人,都是在南洋采购大米,顺路带回大明出售。
老朱要的就是这些信息,听的非常用心,时不时的就插嘴问几句。
事实上,大明户部已经是目前最大的粮商。
当然了,目前远未到十全十美的地步,缺点依然很多。
还有些人被逼无奈,连生铁都采购,拉回来重新熔铸卖给朝廷。
“要是太上皇在位,怎么可能会发生这样的事情。”
反正船空间多的事,能买粮食拉回来也好啊。
多了一个粮食来源,更有利于控制粮价。
老汉信誓旦旦的说道:“有,怎么没有。”
现在吗,一边骂对方是蠢货,一边高高兴兴的把粮食卖给对方。
关于南方人把良田拿来中棉花和丝绸,也是朝廷有意引导的,相关技术就是朝廷给的。
人家的地想种啥就种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