除非大明能够持续数年乃至数十年不闹粮荒,百姓习惯了不缺粮的日子才会这么做。
在镇子上治不好,基本就回家等死了。
景恪果然是景恪啊,处处都想到了别人前面。
所以军队在思想方面反而比较开放。
军户村子棉花和桑树种的都有,异族村子则以种桑居多。
最近的一个医师,还在十几里外的镇子上。
解决肉蛋奶的问题,也要从点滴积累的。
有些聪明的,已经开始在当地采购原材料,运回大明卖给作坊主,生产成商品再卖出去。
然后就是对南洋的开发。
老朱并不意外,官僚系统要是还不同意,他就要回京了。
事实上,这个封顶限制完全是多余的,海商巴不得多运一点粮食回来。
每年从各地采购新粮填充各大粮仓,再将各粮仓内的陈粮流入市场平衡粮价。
大明需要粮食,对他们来说反而是好事。
“我的婆娘、儿媳妇,全都是织布能手,每年卖棉布赚的钱,都快赶上二十亩水田的产量了。”
秃头老汉抱怨的说道:“就因为棉布能卖钱,现在我们这里好多人家都不种粮食了,改种棉花。”
朱元璋点点头,说道:“可以这么理解,不过……”
“他说话都不算数了,那些奸臣还能听他的话吗?”
秃头老汉比较好奇,就说道:“看送信的那个人着急的样子,没什么大事吧?”
谁对他们好,他们心里很清楚。
还有一些是本地的蛮夷部落,在大明的各项政策保障下,迁徙到平原地区定居。
至于效果吗,只能说比不提倡的时候要强一些。
主要是百姓穷怕了也饿怕了,是舍不得用粮食来喂养牲畜的。
可是其他各国的商品,大明都不感兴趣——香料除外。
“也不知道太上皇他老人家现在在哪,赶紧回去拨乱反正吧。”
放在以前肯定会,现在完全没啥影响。
那么问题来了,如此多的良田改稻为桑为棉,会不会影响国家粮食安全呢?
虽然利润不高,但也比空船回来要强的多不是吗。
几年的努力终于有了今日的结果。
突然,花白胡子老汉举起手猛捶自己的胸膛:“圣上糊涂……不,圣上就是败家子啊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