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64章 高,太高了。
解缙又不是不通时务,很清楚加入了某个阵营,在享受好处的同时,就要付出一些什么。
陈景恪弄出大明周报,又交给他来掌管,他自然知道该怎么做。
不过他并没有直说,有些事情大家心中明白就好,说出来反而落了下乘。
接着,三人就一起商量了周报刊载内容、运营方式以及如何把报纸输送到全国各地。
关于内容方面,陈景恪提出了六大模块。
“时政模块,主要用来宣扬朝廷的政策、动向等,让世人了解朝廷的政策变化。”
解缙摇摇头说道:“成本太高了,就算陛下同意,内阁和户部那一关也过不去。”
就好比,四大名著再出名,也从来不会有人拿它们和《论语》做比较。
“学术模块,主要用来宣扬一些新的学术思想,刊登一些相关的文章。”
“所以,洛阳地区必须做到即日达。”
如果能做到一周,那你就是这个时代的‘口舌’。
想让天才认输很难,就算一时输了,他们也会努力找回场子。
就算是对扬雄那句话有所不满的人,也只敢说:
诗词小道,但也不能不重视啊。
“现在朝廷允许人口在一定范围内流动,又大刀阔斧的调整人口布局。”
陈景恪笑道:“若仅仅只是为了运输报纸,就建一条运输体系,确实没有必要。”
这是最省时省力的办法。
解缙两人都愣了一下,不解的道:“还有什么东西需要运输的吗?”
“有些地方一辈子都不相往来,两地之间很难产生认同感,这不利于国家的一统。”
对于前五条,方孝孺和解缙都非常赞同,并给予了高度评价。
但解缙并没有沮丧,反而非常的兴奋。
“还可以将一些好人好事刊登在上面,起到鼓励作用。”
高,实在太高明了。
以往他只知道陈景恪眼光高远,是大明国策的真正制定人。
“中原和江南那几个靠近江河的省份,必须做到一周内送达。”
诗赋承载的是小道,是用来抒发情绪,发表对某些事情的看法的。
可以预见的是,在未来很多年,大明周报都将是唯一的报刊。
方孝孺说的更直接:“你和公主就是当今最有名的小说家,将其单独放在文艺类,是否过于贬低自己了?”
等事情商量妥当,离开陈府之后。
但对于第六模块,他们却产生了不同的看法。
接着又讨论了报刊运输问题,在现代报纸就讲究一个时效性。
“下一步,他肯定会用这些铜活字,将能刊印的书籍全部刊印一遍。”
“这些人在两地都有亲人,对书信往来需求很迫切。”
事实上他们不知道,直到二十一世纪严肃文学和通俗文学的鄙视链依然存在。
方孝孺显然明白他为什么会如此,笑道:
“这就高明了?以后你会发现,报纸和运输体系还会发挥更多的作用。”
单独为了报纸运输,组建一条运输体系,百官同样不会同意。
解缙敢保证,现在朝廷应该没有几个人意识到,因为人口流动的关系,民间对书信传递的需求越来越迫切。
所以必须第一时间就要把报纸送到读者手里。
早几天迟几天也无所谓。
这玩意儿的威力,只要不傻都知道。
“但谁说这条运输体系,只能