是孩儿以前对儒家学问学得太扎实。
心中总对科学之道有所成见,所以难免排斥。
不过既然现在连皇爷爷和您,对先生这一年来的改革都如此认同,
那我肯定也要,好好的学习,并不会落弟弟太多。”
朱标对朱允炆多少是有些不喜的。
尤其是听完了陈寒对于朱允炆的评价之后,他的观感更加的不好。
以前他是忙于政务,没时间管教朱允炆他们,
可后来有了内阁的帮忙之后事情少了一些,
他有更多的时间在东宫,
能观察清楚朱允炆的所作所为。
就犹如之前那一次,看到朱允炆在寒风当中站立于宫门口,等待自己的作秀行为,
在之后又出现了好几次。
如果一次两次那都是巧合,那是朱允炆的孝心的表现。
那后面的几次可就不是巧合了。
而且作为一个少年人,他的心性是不足以支持他做如此严谨之事,
这背后要是没人指点,那可就真的是见了鬼。
最重要的是,为何朱允炆次次都能在自己马上要回宫之时站立在门外,
他总不能一天到晚都站在那里恭迎自己吧?
也就是说,东宫的这些宫女太监会偷偷给吕氏报信,
吕氏于是派朱允炆前去等候。
朱标为何很少看到朱允熥能够站在宫门口迎接自己?
反倒是每次自己回来之后,他来给自己请安呢?
因为朱允熥不可能得到吕氏的通知。
由此可见呀,吕氏为了朱允炆是多下苦功夫。
也正因为如此朱允熥才从小被压抑得太厉害。
就犹如陈寒说那些文官,被朱元璋的高压政策压得喘不过气来一样。
朱允炆在当了皇帝之后立刻反弹,立刻对朱元璋的诸多事项进行改变。
即便是连宫门都要改一遍,就可看得出来朱允炆内心深处的逆反心理有多重。
正因为在他没有当皇帝的时候,各种曲意逢迎,各种委屈才会在后边爆发得如此厉害。
甚至他内心深处估计也对藩王们非常不满。
觉得这些人都是想管着自己,他非常有人管着自己的感觉。
所以有人怂恿,他当然乐得去做。
只是根本没想到自己没有那样的斤两,以至于遗憾千年。
想到这,朱标对朱允炆已经有了一个底。
听到朱允炆说他会学习科学之道,朱标也只是勉励一番:“你要能这么想的话那最好。”
其实他心里面已经放弃了朱允炆。
正如陈寒说的那样,如果放弃朱允熥。
那就必须得要将淮西文武那一帮统帅和将领放弃。
那可都是帝国不可多得的人才。
现在陈寒要改革,大明要发展,海军要开放,
就意味着有更多的战士要开启,
没有这么多优秀的将帅来支撑大明,怎么可能会有前途?
所以为了让这些将帅能够齐心协力,
朱允炆也没有资格来当这个世子。
想到了这些之后,朱标反倒是对朱允炆没那么多关心,
只能说已经养歪了,没办法了,
能让他当个普通人就已经算不错。
…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