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百官对他没有怨言,是需要相当的能力。
总之这个杀戮众多的案子里,更像是老朱唱黑脸,小朱唱白脸的结果。
四,朱标的御下能力。
有个事件值得参考,蓝玉曾经提醒朱标,让他小心朱棣,
而朱标转头就和朱棣开玩笑说,我们兄弟关系这么好,蓝玉还让我小心你,真是瞎操心。
朱棣又去找朱元璋告状,朱元璋马上诏蓝玉,
这种事可大可小,朱标说情,大事化小了,
这件事整个圈转下来,受益只有朱标。
而当时确定的藩王体系,藩王是保有相当大的权利的,
之后朱元璋进行了藩王的改革,剥夺了藩王属地的政治节制权。
这件事不管真假,总之当时藩王以及各地封疆大臣,对待朱标基本把他当皇帝对待的。
整个太子党,文有六部,基本是朱标参与选拔提升的;
武有蓝玉,和手握重兵的外臣,例如云南沐英就是铁杆太子党。
同时也因为太子的关系,朱元璋对于沐英和蓝玉这类是很放任的。
那么朱标不死,明朝的走向会如何?
一,假设朱标没有病故,那么首先是明朝首都迁往西安不会腰斩。
朱标考察回来才病逝的,之后朱元璋太过悲痛,便彻底放弃了迁都事宜。
如果没有病死,首先朱标已经上书了筹建都城的事宜,又带回了陕西地图,迁都西安基本是可以确定下来的了。
受封西安的秦王朱樉刚刚因为朱标求情被放回去,肯定是要支持朱标的。
这个时候是洪武二十四年,到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病逝还有七年,
假设从这个时候准备,到朱标即位准备了七年,朱标才开始迁都,修养多年的大明五年内就能稳定。
二,新帝登基肯定文治武功都要有表示的。
迁都耗费一点时间,不会超过五年,朱棣迁都费的时间长主要是因为打了很多年仗,财力人力消耗过大。
朱标参政时,明朝一直都在储存实力,并且没有内耗。
朱标即位五年肯定要打仗的,毕竟北方不安分。
朱标和朱棣不同的地方在于,朱标有人而且有钱。
朱标即位,蓝玉是肯定死不了的,作为铁杆太子党,其实朱标死后蓝玉只要坚定站朱允炆,朱元璋也不至于杀他。
毕竟老朱忍他不是一天两天了,都是为了儿子。
朱标不死蓝玉更不会死。
再加上北方的朱棣和藩王里最擅长打仗的宁王朱权,最多两次北伐就能基本奠定北方局势。
三,对于西南的开发。
朱标即位,沐英作为铁杆太子党,云南沐家不会像朱棣时期那样被边缘化。
要知道沐英已经打到缅甸和越南,没有扩张主要原因就是没有强力的支持。
朱标两次北伐完成北方问题,不会超过五年。
加上没有靖难带来的内耗,朱标本身又是治国的好手,不会比朱高炽差。
支持沐英家族向南扩张是没有问题的。
这段时间休养生息,而首都在西安,必不可少的是向西扩张。
也就是说,南北西三面都可以有条不紊地扩张推进。
前提是朱标在位不低于二十年。
四,其他形式的改变。
首先,朱标是不会削藩的。
朱标是从小标准皇帝教育出身的,自己又当了多年的副皇帝,
对于自己能掌握的是不会改变现状的,
众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