”去读这部书,就能很好理解施耐庵先生当年写这本书的“基本涵义”,能理解什么是对与错。什么事不能做,什么事不能说,也不能做。更能理解毛主席说“这是一本“好的反面教材”和“只反贪官,不反皇帝。即不反对也不背叛以皇帝为代表的这个国家,但反对管理这个国家的官方势力集团中的某些代表人物:
如“六贼”:蔡京、童贯、王黼、梁师成、朱勔、李彦。但在“水浒世界”中演变为“四贼”:高俅、杨戬、蔡京、童贯。高俅不属“六贼”,只是个弄臣、庸臣。还没有坏到那个层次或还未达到奸臣地步,却被施耐庵演变为“四贼”之首恶。
这就是告诉大家,此书纯属演义,不是完整的真实历史。
秋老师:对,水浒就是一部文学作品。是在“水浒世界”里发生或者说演绎的作品。施耐庵先生亲身经历了元末这个大乱的“水浒世界”,官府的管理势力已经消失或者正在消失。
施耐庵先生早年也投身在张士诚义军中,但始终未得到张士诚在内的这个武装集团的认可或者重视,只有排斥,所以施耐庵先生选择及时隐退,隐居山东。
但是又热切地希望尽早结束动荡世界,迅速建立一个新的皇朝取代元朝腐败统治。
那些在水浒世界中发生的“坏人坏事”被施耐庵用讲故事或演义的形式一一展示出来,以此劝告世人,一但当你遇到或处于以上相同或相似的环境,不要去做或者不去选择,我们要认清他(她或它)们的由来,发展和由此导致的恶劣结果,恶劣环境。及时规避或制止再次发生,引以为鉴。
明老师:“水浒”是一部“好”反面教材,不能等同于“好教材”也就不是“好人好事”。里面的人物也就“不是好汉”,更不能以“好汉歌”的正面形象加以传唱。这是我们对“水浒”错误的理解和错误的定位所造成的。
以宋江为核心的梁山是脱离了当时的“国家”代表:“北宋皇朝的统治区域”。是一个“水浒”世界。北宋皇朝的官府势力是无法管控这一区域。当时年代,国家的代表是赵姓家族为皇族的封建皇朝,皇帝是核心领导人,宋江想被招安,他能反皇帝吗?
不能!那皇帝为什么会被推翻呢?
这就是属于皇帝的“智慧”选择:如果皇帝很贤明,他会任用贤臣,国家就政治清明,则国力就强盛,百姓受到的压迫就少。如:
唐太宗的贞观之治,唐玄宗前期的开元盛世。
如果皇帝很昏庸,信任奸臣当道,国家就政治黑暗,则国力逐渐衰败,百姓会受到更大的压迫,会反抗,会改变自己的选择。
如东汉的黄巾起义,唐玄宗后期的安史之乱。朝代更迭就是黄帝的错误选择而得到的代价:开元年间,唐玄宗选择任用姚崇,宋璟为相,天宝年间,唐玄宗选择任用李林甫,杨国忠为相,结局相差太大。
由此可见,皇帝选择任用大臣的重要性。
我们也要好好反思:为什么会出现如此重大的错误?
我和秋老师一直探讨这个问题,我们阅读许多当代文学作品,发现很多作品中,尤其是一些海外翻译作品、台湾地区的文学作品中,在提及国家的时候,往往出现的是家国这个词,在对国家情怀的表述时,用的却是家国情怀的流露,他们把“国家”和“家国”混及一谈。大家也许觉得没什么了不起。
在现代的思想领域,有人为的混淆概念的意图,梁山好汉—好汉—英雄好汉的模糊处理。
在中国的大地上生活的身体健康的男子均可称为好汉。
但“英雄好汉”是受到时代限制的好汉,是代表当时那个时代或年代的“正能量”的人物,与好汉不能完全划“=”号。
而“梁山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