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至于您说的那个邴先生,呵呵,应该说的是邴原,字根矩,他是一个有信仰非常自律的人。”管宁说道。
“曾经根矩年轻时喜欢饮酒,但他在经历过一次大醉耽误了背诵功课之后,便明白喝酒耽误学习,于是便就此戒酒。
时至今日,已经有五六年了,从未见他再喝过酒,哪怕这凤霞村的村民送酒来都被他转送给了我和王烈兄。”
李君浩感觉到,管宁对邴原非常看重,这和华歆截然相反。
用李君浩自己的角度看,华歆并不比王烈、邴原差,甚至要是用官职高低和对中国历史的影响来看,华歆的成就要比两人高得多,哪怕再加上一个管宁,三人一起都比不上。
但在这时代的价值观里,华歆的行为并不能称得上完美。
而后又因为伏皇后事件,更被当时的文士轻视,这才有了管宁和华歆的对比。
也许管宁并不比华歆差,但他选择不出仕为官,这就导致了他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力有限,无法准确评估他的才华潜力。
想到这,李君浩心中让人毋必尽其才的想法更浓烈了。
“幼安可带我去见一下王烈和邴原?有才能的人不能就此埋没。
他们来到辽西,我这个辽西郡守要是不来拜会一下,岂不是一大遗憾?”
“主公是想让两人出仕,帮助治理辽西吧!”
管宁一眼就看穿了李君浩的打算。
“其实主公不需要那么着急,此事并不难。
我既然已经答应出山帮助主公,此事交给我就好了。
那邴原和我一样,并不热衷做官,除非遇到心仪的君主,比如明公您,我等宁愿守在凤霞村种地也不愿意出去做官。
既然我已经出仕,我给他留一封信,他看在我的面子上自会前去寻找主公。
至于是否愿意来辅佐主公,就看主公的志向能不能打动他了。”
李君浩点了点头,这点符合他对这时代大才的顽固印象。
看重操守,重视名望,反而对官职钱财轻之,和后世的价值观截然不同。
当然后世的价值观受到西方欧美的印象,中国人礼让三分的美德已经完全没有了,凡事讲究一个争字。学术界称之为欧美文化价值观洗脑。
“至于王烈,主公派人给他封招函即可,他本就热衷出仕,要不然他也不会故意在流民中说出自己名字了。”
太史慈恍然大悟,怪不得他和母亲能知道王烈的事,感情人家是故意的,想通过他们把名声传递到郡守大人耳朵里。
擦,不得不说,读书人的心,是真的脏。
邴原和王烈都出去了,不在凤霞村,李君浩便在管宁住所给邴原留了一封拜访信。
等管宁收拾好衣物,李君浩便带着他和太史慈返回乐阳城,并让府衙的官员给王烈发送了征召函。
王烈也分别给邴原和王烈留了一封文书,诉述了今天的事情。
他没有劝两人出仕为官,只是诉说了一下自己对辽西未来的展望。
君子之交淡如水,在他身上现实的淋漓尽致。
管宁来到乐阳城后,当即投入到了法制法规的定制之中。
原本刘基、苏武等人看管宁人过中年,还有些轻视。
最近他们见识到了田豫、田畴这样的年轻人才,再对比乐阳城中年官员,一时间就有了一种错觉。
人过中年还没有作为的,基本就是庸人一个。
真正的名士,从一开始就会崭露头角。
年轻的像李君浩、田豫、田畴、公孙瓒、严纲等人,成名的比如华佗、尉迟暴熊、徐荣、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