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沸腾书院>历史军事>汉末雄风> 第一百三十一章 至今窥牧马,不敢过临洮上
阅读设置(推荐配合 快捷键[F11]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)

设置X

第一百三十一章 至今窥牧马,不敢过临洮上(3 / 6)

问题。

因为彼时,无论曹操还是吕布,都是袁绍麾下。

赵云短暂尴尬之后,旋即恢复如常。

“昭姬有所不知,吕奉先已兵败身故;本初公亦败于某叔侄之手,而今仍在邺城;于许县辅佐天子者,乃舍侄卫将军也。此事说来话长…”

张辽哈哈大笑:“子龙兄,既然说来话长,兄长便为昭姬细细说来。”

乐进忍俊不禁:“妙才、文远,某等收拢兵卒,押送战马、俘虏!”

夏侯渊呵呵1笑,极有默契地指挥兵卒让开道路。

赵云嘴角微微扯了扯。

蔡琰回眸嫣然1笑:“有劳子龙将军为妾解释。”

于是乎,3人放缓马速,跟在赵云与蔡琰身后,在夜幕降临之时,复又回到被围的光杆左贤王处。

时间回到现在。

出言劝左贤王与汉军谈判者,正是蔡琰。

左贤王起身长叹1声。

“昭姬欲还故土乎?”

【作者题外话】:《古诗十9首》中的绝大多数诗篇,皆为建安中后期所作,这些诗篇也可代表建安风骨。

因乱世之故,许多士人被迫背井离乡,漂泊流寓。

所以,他们便无法通过察举制这1正途进入宦途。

何况其时已是乱世,便是做官,又能如何?

于是,《古诗十9首》便在如此背景之下诞生。

魏晋风骨还不1样。

因为曹魏时,曹操、曹丕、曹叡1代比1代更刻薄、猜忌,且随着9品中正制的推行,做官渐渐被新兴门阀若垄断,因此士人们便多了许多颓废,而少了许多进取。

黄老等清谈,渐渐取代显学,到曹叡朝时,便有了浮华案。

这里,咱们借此简单介绍1下这场震动曹魏朝野的著名政治巨案…

这也属于魏晋风骨的1部分。

对了,因为司马贼之故,这个影响极大的巨案貌似被轻描淡写处理了,以至于许多人都不知此事。

便如曹操是袁绍手下1般。

“浮华案”是震动曹魏的政治巨案,波及范围广、延续时间长、涉案人员多。

在该案中,至少有十5位名士子弟先后遭到禁锢,可以算是3国版的党锢之祸。

所谓“浮华”,即朋党,是沿袭东汉时代“士人清谈交游,褒贬人物,议论朝政”的1种变态形式。

从参与人员的身份来看,“清议”的发动者,往往是帝国名流或者地方耆老;

而“浮华”则更多集中在青年贵戚身上。

浮华的本质,是官僚权贵子弟组成的“政治交游网络”,意在利用舆论来干预朝政。

因此,此事尤其受到统治者的痛恨。

曹叡在世时,对浮华子弟深恶痛绝,屡次下诏申饬,最终将为首的十5名浮华头目彻底禁锢。

耳熟能详的何晏、邓飏、夏侯玄、司马师等人,均在其中。

因此,此事被司马家的狗腿子王沈做了春秋笔法处理。

浮华案的兴起,在太和4年(西历230)。

而在太和6年(西历232)、青龙4年(西历236)乃至景初3年(西历239),其打击力度均有变化,可谓与曹叡的统治时期相始终。

鉴于该案极为庞杂繁复,难以在1篇文章中面面俱到,因此咱们就“涉案人员”,来论述浮华案中的头面人物。

由于史料的散逸、以及司马氏掌权之后的刻意销毁(司马师涉足其间),因此浮华党人的名单,已经颇为残缺,甚至可能有错进错出的现象。

上一页 目录 +书签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