然将吴质视作寒门小户,不肯为他抬高门第族望。
而这1点,无论在察举制还是9品制中,都是相当致命的!
按曹魏制度,镇北将军“都督河北诸军事”,掌握冀州、幽州、并州等地的军事防务,可知吴质已经是权势滔天的方面大员,可谓权倾朝野。
饶是如此,他依然“不为乡里所饶”,乃至对司徒董昭叹息,称“我就要被老家的闲言碎语淹没了”。
(吴质)封列侯,使持节督幽、并诸军事。(吴)质自以不为本郡所饶,谓司徒董昭曰:“我欲溺乡里耳。”--《魏略》
吴质是曹丕身边的红人,号称“太子4友”(另外3个是朱铄、陈群、司马懿,这4人没1个好货,孝子丕这眼光……),尚且被如此对待;
至于其他既得不到君主宠爱,又背井离乡的士人,其悲惨处境,也便可想而知。
在此背景下,便形成两个特殊结果。
其1是流寓士人对地方军阀的依附性极强。
其2是流寓士人在外州站稳脚跟之后,往往会改易籍贯,方便日后出仕。
造成这1切的罪魁元凶,便是察举制和9品制。
所以,流寓士人天然矮人1头都不止。
咳咳…扯得有些远,但通过吴质的例子我们亦可看出:
无论察举制“乡论”,还是9品制之“簿阀”,都与门第、名望直接挂钩,或者可以直接说,只与门第挂钩!
因为名望都是虚的,作1作秀,啥都有了。
有鉴于此,赵旻才会将披着3学制外衣的科举制搬运至此。
路要1步1步走,赵旻不能操之过急。
曹操杀汉臣之事…
史书有明确记载的,咱不提,咱们看看隐晦提到的1点。
曹操在洛阳大4屠杀汉廷臣僚的始末,魏晋学者借用了春秋笔法。
《魏书》记载很隐晦。
称汉廷大臣是因“缺少粮食”而“自己饿死”的。
天子入洛阳,宫室烧尽,街陌荒芜,百官披荆棘,依丘墙间。州郡各拥兵自卫,莫有至者。饥穷稍甚,尚书郎以下,自出樵采,或饥死墙壁间。--《魏书6》
《后汉书》记载则相当明了。
因为范晔著书于刘宋时代,已在魏晋之后,故无所避讳。
州郡各拥强兵,而委输不至,群僚饥乏,尚书郎以下自出采稆,或饥死墙壁间,或为兵士所杀。--《后汉书卷9孝献本纪》
“或为兵士所杀”。
这才是历史真相。
血腥不血腥?
残暴不残暴?
东汉讲究孝道,父母在,则兄弟不分居。
所以,编户口是门大学问。
您品,您细品。
汉末弃婴之根源,便在丁税,这点不再赘述。
汉廷、卫府,乃至天下人走的路,其实都是赵旻这个老狗的套路…
在农耕时代,最重要的资源非耕地,更非财富,而是…
人口嘛!
有了人口,才能有1切嘛!
袁绍…
嘿嘿嘿…
他已经深深后悔,没有招赵旻为婿了。
袁绍麾下两党…
此事说来话长,要从十年前的韩馥时期说起。
此事,咱们以后再说。
陈琳身为建安7子之1,自然有理由瞧不起鲁肃、陈矫和步骘等人的文章。
无心插柳柳成荫,赵旻的书要火!
接着上1章,继续为您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