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沸腾书院>历史军事>汉末雄风> 第十三章 中原诸业盛,卫府复出征3
阅读设置(推荐配合 快捷键[F11]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)

设置X

第十三章 中原诸业盛,卫府复出征3(3 / 5)

对东南地区的探索和开发。

(诸葛)恪以丹杨山险,民多果劲,虽前发兵,徒得外县平民而已,其馀深远,莫能禽尽,屡自求乞为官出之,3年可得甲士4万。

摘自《吴书之诸葛恪传》

(贺齐)转击盖竹,军向大潭,2将又降。凡讨治斩首6千级,名帅尽禽(通擒),复立县邑,料出兵万人。

摘自《吴书之贺齐传》

在孙权大力推行授兵制的当下,“讨伐山越,补充兵员”诚可谓1举两得。

但对山越而言,如此颇为残忍。

人家原本自由自在、自给自足,被孙吴将领讨伐后被迫从军…

这还不够残忍?

周瑜俊目1亮。

“从文,此乃妙计也!”

赵旻腹诽:妙计?妙你个头!这分明是个馊到不能再馊的馊主意!你江东若学老子,又哪里会有山越?

赵旻摇头叹息。

“此乃权宜之计,绝非妙计也!”

周瑜抚须笑道:“从文勿要自谦,瑜另有1事相商。”

【作者题外话】:刘备早就对交趾垂涎3尺。

再加上诸葛亮为刘备谋划先夺交趾、再图江东、最后定荆州之策,所以…

士燮要倒大霉。

云某为何说张郃要倒霉呢?

这事儿得从袁绍麾下两大派系说起。

袁绍集团的衰落与覆灭,直接原因在于其集团内部的派系争斗。

对这1问题,时人已有清晰认识。

曹丕的《典论》与陈寿的《3国志》对此记载甚详。

别驾审配、护军逄纪,素以骄侈不为(袁)谭所善……矫(袁)绍之遗命,奉(袁)尚为嗣……颍川郭图、辛评与(审)配、(逄)纪有隙,惧有后患,相与依(袁)谭。--《典论》

绍爱少子尚,貌美,欲以为后而未显。审配、逢纪与辛评、郭图争权。--《魏书袁绍传》

这1问题的根源,其实曹操比袁绍更严重。

但怎奈何成王败寇,大家又习惯人云亦云、结果导向,所以曹操派系的诸多问题或被掩盖、或被无视,而袁绍的派系斗争却被无限放大。

从现存史料来看,袁绍集团分裂的深层原因,在于东汉的任官避籍之制。这1制度从根本上断绝了“土人”为“土官”的可能性,因此作为外乡势力的“流人”上任之后,势必会引入亲信势力,形成新的政治集团,从而引发土人与流人之争。

若土人势强,则作为流人的军阀难成气候(如刘璋、刘表);若流人势强,又可能引发土人的反抗(如刘焉、孙策)。汉末诸军阀就在这种微妙的环境下平衡各方势力,艰难求存。1言蔽之,任官避籍制度的存在,注定了袁绍集团的分化。

注:流人,可释为遭到流放之人;亦可释为背井离乡之人,即流寓之人。为避免与清末的土、客之争相混淆,本文用“流人”1词代指客于外乡之人。

(刘焉)又讬他事杀州中豪强王咸、李权等十馀人,以立威刑。犍为太守任岐及贾龙由此反攻(刘)焉。--《蜀书刘焉传》

(孙策)转斗千里,尽有江南之地,诛其名豪,威行邻国。--《傅子》

按照出身籍贯,可将袁绍集团成员划分为河南(黄河以南,泛指中原地区)与河北(黄河以北,泛指幽、冀地区)两大阵营;其中河南集团又可划分为颍川与南阳两派,这与韩馥及袁绍的出身及仕宦履历存在密切关系。

注:鉴于汉魏时代,司隶校尉部亦有河南郡。为相区别,本文所言之“河南”仅代表“大河之南”,与司州之河南郡全不相涉,特此说明。

上一页 目录 +书签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