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甚善!甚善!臣必拼尽全力,助皇子成就不世之功业!”
苟哥心道:宝贝儿子!你等着!老子不但要倾尽所能教导你,更要为你开创出1个前古未有的盛世!
这1刻,苟哥突然觉得,自己用力抱住的,仿佛既是自己的毕生希望,也是自己的整个世界。
尽管苟哥今年只有2十7岁不到。
思及自己欲借亲儿子之手达成之大愿,苟哥认为…
灌输积极正确的思想,有必要从娃娃抓起。
于是乎,苟哥笑着问怀中的亲儿子。
“皇子既欲开创不世之功业,便应知大1统之利弊所在!”
小刘嗣歪着小脑袋,有些不解地看向亲爹。
“大人,孩儿不明,大1统有何弊端?”
苟哥目光变得深邃起来。
大1统之弊端显而易见。
这个弊端,在汉末、魏晋南北朝已经被展现得淋漓尽致,在明末,它甚至达到了巅峰。
【作者题外话】:接着上1章继续为您说。
鉴于诸葛亮对待荆州归属问题、以及孙刘关系问题上的态度与刘备严重相左,有理由怀疑他在刘备入川之前(211)便已受到猜忌,这也与历史的时间线索相吻合。
甚至,入川之后,诸葛亮地位更加尴尬。
明末清初的学者王夫之曾评价刘备“信武侯而终无能用也”,即讽刺刘备对诸葛亮的猜忌心理。应该说,这1观点存在明确的史料支撑。
从《蜀书》的相关记载来看,诸葛亮入川之后长期处于1个矛盾局面中,即待遇优渥,职位尊崇,但难以参与核心决策,甚至是被刻意排除在决策圈层之外。
以史料而论,自建安十6年(211)刘备入川至其称帝(221)为止的十年时间,诸葛亮的相关记载寥寥无几,除了参与制定《蜀科》之外(见《伊籍传》),最常被提及的事务便是“镇守成都,足食足兵”。
成都平,以亮为军师将军,署左将军府事。先主外出,亮常镇守成都,足食足兵。--《蜀书诸葛亮传》
镇守后方当然是十分重要的工作,但结合“益州险塞”的地缘环境以及成都的地理位置来看,彼时的成都并不处在4战之地,防守的压力相对较小。刘备将诸葛亮留在后方,难免有大材小用的嫌疑。
另外1个问题,就是诸葛亮镇守成都,便意味着刘备在前线远征。而刘备远征之际,身边的心腹爱将皆是法正、黄忠等新贵,诸葛亮竟无法涉足其中。
按史料描述推断,诸葛亮对这种尴尬境遇明显存在不满情绪。比如建安2十4年(219)的汉中之战,在前线物资吃紧的时候,诸葛亮竟在后方与杨洪商议此次战争的必要性,杨洪则激动地表示“无汉中则无蜀”、“男子当战,女子当运,发兵何疑”。
先主争汉中,急书发兵,军师将军诸葛亮以问(杨)洪,洪曰:“汉中则益州咽喉,存亡之机会,若无汉中则无蜀矣,此家门之祸也。方今之事,男子当战,女子当运,发兵何疑?”--《蜀书杨洪传》
从杨洪“发兵何疑”的答复中,不难看出诸葛亮对发兵汉中持抵触态度,即对刘备的决策存在抵触态度。如果说诸葛亮认识不到汉中的战略地位,明显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;比较合理的解释,就是诸葛亮对自己长期退居2线的境遇有所不满。
尤其是考虑到此次战役中法正大放异彩,1时间风头无2,这无疑更会令诸葛亮感到不平。
陈寿认为法正与诸葛亮“好尚不同,以公义相取”,可见2人存在竞争关系。法正得志,愈加反衬出诸葛亮的失意。不过诸葛亮也并非全无动作,比如他趁着法正远征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