啊呸!是中间联络人。
赵旻颔首道:“大长秋请!”
赵旻早在朗日的宅院之时,便已知自己进宫之后的命运如何。
其人本有些怨愤,但在见到自己亲儿子小刘嗣之后,其人之怨愤早已消失得无影无踪。
此刻,苟哥心中满是温柔。
甚至,苟哥还有闲心观察许都宫城中的南宫。
两年前苟哥初进许都之时,许都宫城内,皇后、贵人、美人等皆居住在百子坊中。
彼时的后宫,还是1大片广场。
今年年初,赵旻出征之前曾安排大批陈留匠人、重金招募极大量壮丁重修后宫。
赵旻如此做,目的有2:
赵旻的主要目的,是为了改善伏寿母子3人,以及步练师母女2人的居住环境;
赵旻的次要目的,则是安抚刘协。
后宫扩建、宫室增加,刘协自然会充实后宫、并增加娱乐项目。
如此1来,对赵旻怨气冲天的刘协,多多少少会感激1些赵旻。
事实也的确如此。
【作者题外话】:接着上1章继续为您说。
刘备践祚至驾崩,前后不足3年(221-223),在此期间,君臣关系经历了1个从“提防”到“和解”的变化过程。以历史背景而论,这当与刘备的猝死有关。
这要从诸葛亮升任丞相的问题谈起。
诸葛亮在刘备称帝之后荣登相位,乍看下似乎极受宠信,但实际并非如此。这至少存在3个侧面佐证。
(1)人物凋0
刘备称帝之际(221),诸如关羽、黄忠、法正等功勋宿将或政坛新贵已经大量谢幕。尤其是法正,生前1度官至蜀郡太守(郡治成都),兼领尚书令,“外统都畿,内为谋主”,是丞相之位的有力竞争者。
先主立为汉中王,以(法)正为尚书令、护军将军。--《蜀书法正传》
尚书令地位奇高。东汉的尚书台已经取代了两汉的3公9卿,成为实际意义上的最高权力机关,而尚书令“总领纲纪,无所不统”,以至于魏晋时期“录尚书事”、“领尚书事”的官员被视作实际意义上的宰相。
虽置3公,事归台阁。自此以来,3公之职,备员而已;然政有不理,犹加谴责。--《后汉书仲长统传》
应劭《汉官》云:“尚书令、左丞,总领纲纪,无所不统。仆射、右丞,掌禀假钱谷。”--《宋书百官志》
换言之,如果法正等人彼时尚在,诸葛亮能否顺利升任丞相无疑存在变数。
(2)司徒与丞相并置
刘备在授予诸葛亮丞相职务时,还同时授予许靖司徒之职。按照前、后汉书的记载,司徒与丞相实际是两汉对同1职务的不同称谓。
相国、丞相,皆秦官……(汉)哀帝元寿2年更名大司徒。--《汉书百官公卿表》
世祖(刘秀)即位,为大司徒,建武2十7年,去“大”。--《续汉书百官志》
考虑到《蜀书》没有刘备设置太尉、御史大夫的记载,可知蜀汉立国之初,3公可能仅设司徒、丞相2职,且两个职务存在明显的重合关系。
章武元年夏4月,大赦,改年。以诸葛亮为丞相,许靖为司徒。--《蜀书先主传》
虽然许靖由于年龄老迈,长期充当“清谈不倦”1类的宫廷冗散,但这种安排背后,依然难免令人怀疑是否有制衡的用意。
(3)开府权
刘备生前,诸葛亮的丞相职务存在1个显著缺陷,就是没有开府权。
所谓“开府”,即臣僚自行组织1套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