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沸腾书院>历史军事>汉末雄风> 第一百零三章 南北纷争起,疏浚白公渠3
阅读设置(推荐配合 快捷键[F11]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)

设置X

第一百零三章 南北纷争起,疏浚白公渠3(2 / 3)

字,并不代表足额的甲士,而是募兵的数量上限,或者可称之为授兵额度。

所谓“兵2千,骑5十”,说的是自募部曲的上限额度,而不是实际赐予的人数。

招募兵员已经极难,如何养兵更是难上加难。

君不见,就连在江东地位非同1般的周瑜,都曾为此犯愁?

若非小乔求到了其阿姊大乔头上,大乔又求其夫君赵旻出手相助,周瑜恐怕连1部亲卫的装备都凑不齐。

是以,孙权此言1出,堂内便登时沸反盈天。

“主公所言极是!”

“唉!某虽有1千兵额,却囿于物力,不敢征募兵卒!难矣!难矣!”

“江东而今乱后甫定、百废待兴,衣食犹然不足,何谈养兵!”

如此种种,不1而足,可概括为1句话:

没钱。

那么问题来了,孙权准备怎么办?

在此背景之下,孙权开始了其人的表演。

只见其人抚须微微1笑,显得胸有成竹而又颇为悠然。

“诸君且听我1言!”

孙权话音甫落,堂内顿时鸦雀无声、针落可闻。

“我闻吴郡、会稽之山越人逃避徭役、匿居深山,以至于此2郡空有田而无民耕种,诸君以为,确有其事否?”

山越并非蛮夷、胡人,而是“逃避徭役,匿居深山”的扬州刺史部百姓。

读书不求甚解之小学生,请你们不要断章取义、更不要顾名思义。

换言之,山越人原本都是大汉子民,只是因不堪剥削而逃亡深山。

这与赵旻辖区因推行屯田新政而“几无流民”的情况,可谓截然相反。

去年年初关、张2人攻伐会稽郡之时,便曾发现此重大问题,并曾为此义愤填膺…

这哥俩政治觉悟还是不够高,所以没有提出“打土豪分田地”这种极具前瞻性、且实操性颇强的口号。

言归正传。

孙权提出“山越人”这个问题之后,江东众臣属登时豁然开朗。

但不待众人发言,孙权便抢先道:“而今逃匿深山之山越人,其数岂止百万,若某等征其悍勇者为兵、精壮者为农、余者为奴客,则何愁江东不兴邪?”

孙权这番话若被赵旻听到,其人1定会被赵旻痛骂1番。

盖因山越人之所以逃匿深山,正因为江东士族、豪族太过于压榨黎庶,孙权不考虑如何从源头解决问题、缓和甚至化解矛盾,反而要将山越人强征为兵、为奴…

孙权如此做,何异于饮鸩止渴?

江东覆灭的命运,从孙权讨伐山越时起,便已被注定。

相比于施行仁政、顺势而为的刘备,孙权确实格局小了。

但是!

孙权这番话,江东众臣属却颇为认同。

“主公所言极是!”

“主公英明!如此1来,何愁江东不兴?”

但也有人提出异议。

“主公,此仅可解“兵从何来”之困,某等何以养兵?”

孙权微微1笑,开始推出其人的1系列权谋诈术。

没错,就是权谋诈术,这并非贬义词,而是中性词。

纵观江东历史,其之所以无法如李唐中后期1般,形成“地方藩镇割据”,靠的就是孙权的1系列权谋诈术。

无论如何,都不得不承认,孙权的政治手腕,远非孙策所能及。

如是般,孙权抛出了其人酝酿已久的“奉邑制”以及“复客制”。

如果说授兵制是上层建筑的话,那么奉邑制和复客制

上一页 目录 +书签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