!”
言罢,程普对船舱外的心腹喝道。
“传老夫军令!兵卒务必以自保为先,待敌军攻势稍(渐渐)退后再伺机突围!”
程普之心腹,当然不愿同生共死的袍泽们主动去送死。
是以其人大声应是。
只是……
3老之先锋船队未遵从孙权之军令突围,那么……
这就打破了孙权的临战应对……
尽管孙权的临敌应对,1向都使人捉急。
有1点,程普其实说得极正确。
在此情况之下,孙权确实应以先锋船队拖住敌军船队,再令中军突围绕后、前后夹击敌军船队。
然而……
【作者题外话】:接着上1章继续为您说。
赤壁之战时(208),孙权任用关系紧张的周瑜与程普,共同出任左右督。结果程普仗着年龄老、资历高,常常欺辱周瑜,乃至不服调遣。
(周瑜)性度恢廓,大率为得人,惟与程普不睦。--《吴书周瑜传》
(程)普颇以年长,数陵侮(周)瑜。瑜折节容下,终不与校。--《江表传》
好在周瑜雅量高致,没和程普1般见识,总算维持了前线的稳定。
由此可知,左右督制度的隐患很大。吕蒙后来论及此事,便直言:“虽然事决于周瑜,但程普自恃资历,几败国事。”
昔周瑜、程普为左右部督,共攻江陵。虽事决于(周)瑜,(程)普自恃久将,且俱是督,遂共不睦,几败国事。--《吴书孙皎传》
在吕蒙看来,程普与周瑜“俱是督”,名号相同,导致相互不服,最终“几败国事”。
即使隐患如此巨大,孙权依然我行我素。吕蒙与孙皎、朱然与全琮、全琮与朱桓,之后相继出任左右督。看起来孙权似乎并不顾及这种制度的负面影响。
吕蒙当袭南郡,(孙)权欲令(孙)皎与(吕)蒙为左右部大督。--《吴书孙皎传》
(孙)权自向新城,(朱)然与全琮各受斧钺,为左右督。--《吴书朱然传》
时6逊为元帅,全琮与(朱)桓为左右督。--《吴书朱桓传》
如果追根溯源,会发现左右督的设置,与都督制度的初衷是自相矛盾的。
都督的出现,本身就是为了应对前线的将军、校尉太多,难以区分高低的问题。
军职的猥滥现象,在《周鲂传》中有明确记载。吴黄武7年(228),鄱阳太守周鲂在诈降书中,曾要求魏将曹休提供5十枚将军印绶、1百枚中郎将印绶、2百枚校尉印绶、2百枚都尉印绶。
今举大事,自非爵号无以劝之,乞请将军、侯印各5十纽,郎将印百纽,校尉、都尉印各2百纽,得以假授诸魁帅。--《吴书周鲂传》
彼时的周鲂,不过是区区1介郡守,竟敢讨要如此之多的将军印绶——侧面可见3国时代的军职,猥滥糜烂到何种地步。
在此背景下,“都督”本应起到区分职位高低的功能;
但“左右督”制度,相当于在前线重新放置了两个位阶相等的长官,把原本就混乱的军制,搞得更加混乱,完全违背了设立的初衷。
这与孙权本人的处境有关。
富春孙氏“孤微发迹”,极受轻视。
孙坚与孙策又不以文化见长,屡屡遭到不公对待。
孙氏父子甚至为此杀人泄愤。
(王)叡先与(孙)坚共击0、桂贼,以(孙)坚武官,言颇轻之。--《吴录》
或谓之曰:“高岱以将军(指孙策)但英武而已,无文学之才……”(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