等周勃回朝之后,朝廷在一郡作为试点。”
“陛下圣明!”叶腾和曹参道。
十二月二日,已经回南郡的周勃得到天子的命令,让他代表大汉朝廷去处理江淮郡县的乱象,让地方汉吏听从朝廷的命令。
去年今年的上计,徐凡把大汉各郡的郡守召集起来,给他们通报了产能过剩和即将来到的经济危机,让他们做好准备应对危机。
各地郡守听到天子这话,但做出的反应确实和徐凡想的完全不一样,他们不但没有准备清场离开,反而加大了筹码,反而想趁着这场危机来临之时搏一搏。
纺织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,徐凡有后世的经验,知道在这种竞争激烈的行业,官营作坊一般是占不到什么优势的。
正好大汉这几年钢铁厂,器械厂,蒸汽厂,造船厂强势崛起,能提供的利润越来越高,徐凡就干脆趁着纺织业行情好的时候高位抛盘。
而这些纺织作坊,一部分被纺织厂本身的工匠购买,成为集体作坊,还有一部分被私人的纺织业作坊主购买,对朝廷来说纺织业无利可图,对他们来说可不一样,降低一点福利待遇,利润不就上来了,而且他们想要以此扩大市场的份额。
纺织业已经是大汉竞争最激烈的行业了,越具有规模优势越可以占到上风,所以这些私人的作坊主不想被淘汰出局,只能拼命的扩大自身的规模,靠规模优势获得利润,哪怕利润降到只有半成,但只要能卖出1亿的货物,就能获利500万钱。以量取胜已经是纺织业的常态了,这些人已经卷到了全行业无利可图的地步了。但他们无利可图也要熬,熬死其他人,自己就可以活。
但还有一部分被郡少府购买,朝廷的少府看不上这些纺织作坊的利润,但大汉郡县官员却还是非常愿意接手。
他们知道大汉即将爆发产能危机的时候,不但没有收手的意思,反而有点像学习徐凡当年,逆势扩张产能,占据更多市场的想法。于是他们这一年大干特干,兼并的大量的地方纺织作坊。
两个月前,宋义和熊心找到徐凡,小心翼翼的对徐凡说,朝廷要四大钱庄收缩战线,收回贷款,对于民间作坊的贷款他们已经完成了九成。
但还有一部分郡县官营作坊,他们不但不还钱,还想继续借款,两人自然不肯,这要是违反了天子的命令,两人还有前途在。
但让宋义两人万万没想到的事情地方上的钱庄已经失控了,即便是两人已经下达命令,不允许继续借贷。
但截止到大汉十九年十月,地方郡县贷款不但没有减少,反而增加了六成,当他们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之后,两人只能求助于天子。
知道这事情之后,徐凡虽然生气,却也明白这种事情必然会发生,比起远在天边的上级,近在眼前的郡守更加能控制这些钱庄。
这种事情按制度办就好了,地方上的汉吏只要敢越界,朝廷就按制度处罚,只要多处罚了几次地方上的汉吏,他们自然就明白什么事情能做,什么事情不能做。
怕就怕这种事情你规定的制度却不敢处罚,那规章制度而然成为了摆设,朝廷的威望也在地方汉吏一次次的突破下不断下降,大汉有多少事情,就是这样一次次突破下限,以至于变得一发不可收拾,朝廷的法令变成了摆设,反而所谓的潜规则开始大行其道。败坏天下的风气,降低社会的信用,提高天下百姓的生活成本。
徐凡干脆交给周勃来处理,说起来周勃成为税监令,已经有十多年没有接触过地方事物,这次正好让他知道一下地方汉吏的情况。
周勃接到这个命令之后,本以为没有多大的事情,朝廷已经提前两年提醒了,即便是傻子也应该知道怎么做了。
但等他真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