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沸腾书院>武侠修真>惜缘赋泪上妆> 第52章 旅游(一)
阅读设置(推荐配合 快捷键[F11]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)

设置X

第52章 旅游(一)(1 / 2)

晴河拨通了电话,开始请假。为了这次与家人共度的宝贵时光,他决定使用自己的年假。想象着和家人一起分享快乐与欢笑,心里的激动难以言表。这不仅仅是一次旅行,更是他与家人之间增进感情的绝佳机会。

张淼将最近几天的旅游攻略精心整理好,随后发送给了雨凌。她希望通过这份攻略,让雨凌对即将到来的旅行目的地和大致行程有一个清晰的了解,便于大家提前做好准备。这样一来,大家心中都有了底,旅行的热情也随之高涨。

第二天一早,阳光透过窗帘洒在房间里,温暖而明亮。一行人相聚在餐厅,品味着丰盛的早餐,空气中弥漫着新鲜出炉的面包香和咖啡的浓郁香气。大家相互交流着旅行的期待,脸上洋溢着兴奋的笑容。

用餐结束后,他们整理好行李,走下楼梯,踏上了等待已久的旅程。导游在前面热情地介绍着今天的行程,车窗外的风景逐渐展开,仿佛一幅幅动人的画卷。随着车轮的转动,他们驶入了充满神秘色彩的金洛苗寨,心中不禁涌起对这片土地的好奇。

下车后,导游就开始热情的讲解:“这里是金洛村,一个静谧而古朴的村落,坐落于保市的东南部,隶属于水河镇兴乡。这个村落仿佛是一幅被时间遗忘的画卷,静静地铺展在青山绿水之间,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底蕴,诉说着苗族人民的智慧与勤劳。”

走进金洛村,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些自由布局的村落建筑。这些房屋大多采用木结构,以瓦、杉皮或茅草覆盖屋顶,显得既古朴又自然。每一栋房屋都像是大自然中的一颗明珠,与周围的环境和谐共生,展现出一种原始而纯粹的美。

“据民国26年(1937年)《保市概览·苗俗》的记载,我们可以窥见明清至民国时期苗族民居建筑的概貌。在那个时代,贫穷的人家只能以草庐为居,而富裕的家庭则能建造起高楼大厦,但有一个共同的特点,那就是他们都不喜欢开窗。室内左右设有火床,高三尺,长宽不一,中间放置火炉,人们可以坐卧其上。正堂屋中并没有神龛,相传火床中柱的下方就是祖先的所在地,因此忌讳客人坐在那里。室内没有隔壁,无论是长辈还是晚辈,无论是兄弟还是妯娌,都群居在一起,不避嫌疑。甚至牛马猪羊等家畜也被养在同一间屋子里,使得整个环境显得污秽不堪。然而,这种生活方式却真实地反映了当时苗族人民的生活状态和习俗。”

“如今,虽然时代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,但金洛村的民居依旧保留了许多传统做法。这些木房建筑布局自由,依山傍水,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。每一栋房屋都像是一首无言的诗,诉说着苗族人民对自然的敬畏和热爱。”导游继续讲解。

漫步在村中,那些历经风雨洗礼的木结构房屋,仿佛在诉说着一个个古老而动人的故事。这些房屋依山傍水,布局自由而不失和谐,每一栋都透露着苗族人民的智慧与匠心。屋顶上的瓦片、杉皮或茅草,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金色的光芒,与周围的青山绿水相映成趣,构成了一幅幅美丽的画卷。

“在金洛河村中,有一座具有一百多年历史的建筑——石美宅。这座建筑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全村大火后唯一幸存下来的房屋,因此显得尤为珍贵。它位于村子中部,院子全部用当地产的石板铺砌得整整齐齐,显得既古朴又典雅。木墙面用桐油漆过,经过岁月的洗礼,已经呈现出一种黝黑色,更增添了几分历史的沧桑感。”我们一起去看看吧!导游边走边说。

石美宅,这座具有一百多年历史的建筑,更是金洛村的一颗璀璨明珠。它见证了村子的历史变迁,承载了无数代人的记忆与情感。院子里的石板路,经过岁月的磨砺,已经变得光滑如镜,每一步都踏出了历史的回响。木墙面上的桐油漆,虽然已经褪去了当年的鲜

上一章 目录 +书签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