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67章 10亿购买两栋大厦,求购连卡佛
“中环的商业大厦吗?还真有。”陈寿麟思索了一番之后,说道。
“卖家是谁?哪栋大厦?打算出什么价格?”林浩然追问道。
“卖家是会德丰洋行,他们有打算出售旗下子公司联邦地产掌握的两栋物业,分别是联邦大厦和国际大厦,其中联邦大厦建成后于1964年至1966年期间曾是香江最高的商厦,至1966年7月才被北角侨冠大厦取代。
据他们外传的消息,会德丰洋行希望以12亿港元的价格出售,不过这个价格对现在来说,有些偏高,所以消息放出之后目前暂时没有同说有意向买家。”陈寿麟回答道。
“联邦大厦和国际大厦么。”林浩然点了点头,这两栋大厦的位置,他还是知道的。
中环其实不算大,联邦大厦其实离他此前常住的恒丰大厦不到一百米的距离。
这两栋大厦,林浩然前世也略有耳闻。
因为这两栋大厦也与李加诚有关。
不出意外,年尾的时候,香江的房价相比现在已经翻了近倍,那个时候,想要将大厦高价卖出也不是那么容易的,毕竟二十多亿可不是一笔小钱。
于是,会德丰洋行想了一个出售这两栋大厦的办法,让子公司联邦地产公司与李加诚的长江实业集团成立一家联营公司,再让联邦地产公司以10亿港元的价格出售给这家新成立的联营公司,也就是说长江实业和联邦地产各投资5个亿。
当然了由于这两栋大厦是联邦地产的产业,所以实际上联邦地产并没有出任何资金,反而先收回了长江商业集团投资的5亿港元。
依靠着长江实业集团的声誉与实力,很快将这两栋大厦以22.35亿港元的价格售出.
最终联邦地产又再分得11亿多港元的现金,实际上从这两栋大厦中获取了足足16亿多港元的资金。
而长江实业集团,减去此前投入的5亿港元,实际上在这其中也白赚了6亿多港元,可以说是双赢。
而现在,才1980年的年初,没想到他们便已经有打算出售了。
不过,12亿港元相对现在来讲,的确高了,也难怪最终没有卖出去。
这会德丰集团,为了发展船务公司,可真是拼啊!
为了发展航运业,实施所谓集团资产的“战略性转移”,也就是将陆地上的固定资产物业转换成浮在海上的可移动资产船舶,大肆出售会德丰旗下的各处物业,再不断扩张会德丰船务公司的实力。
短期看,似乎没什么毛病,许多英资财团对香江的未来没有信心,都想办法撤离香江。
可谁能想到,航运业即将迎来大萧条,会德丰洋行的这个想法,无疑是自掘坟墓。
看看如今包裕刚,多聪明,知道航运业即将迎来低谷,赶紧带着环球航运集团撤离,不断变卖船只,连“第一船王”的荣誉都不要了。
“12亿港元。”林浩然皱了皱眉头,这个价格,的确偏高。
如果再过两三个月,12亿港元没毛病,不过现在还不到2月份,显然10亿港元左右比较合适。
就算是年尾的时候,最终会德丰出售成功,也不过是赚了16亿港元而已。
可那个时候与现在的房价,相差了将近一倍。
“陈总,按照市场估值,这两栋大厦如今值多少钱?”林浩然问道。
“十亿港元吧,差不多这个价,上下幅度不大,已经有人估算过了。”陈寿麟回答道。
林浩然点了点头,对他说道:“陈董,你帮我联系一下约翰·马登,我出价10亿港元买他这两栋大厦!”
约翰·马登,便是如今的会德丰集团董事会主席。
正是因为约翰·马登对香江前景缺乏信心,对在香江的投资存在戒心,这才会想着不断抛售香江的资产,投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