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571章 文华殿辩经,严氏国家论!
即便是已经执政半年有余的皇帝朱载坖,面对高拱的突然质问,也是神色一晃,眼里露出几分意外和紧张。
首辅者。
执掌中枢大位,为百官表率。
自太祖、成祖之后,内阁首辅便渐渐位高权重,可引领群臣封驳皇帝的口谕,乃至于圣旨。
只是一瞬间。
朱载坖的脑海中浮现出无数有关于先帝在位时发生的事情。
嘉靖初年,大明朝堂之上激流涌荡,官员们正是在一位位内阁首辅的带领下,对皇帝发起一次次猛烈的进攻。
那是一个漫长的围绕着大礼议争辩的时代。
最终。
皇帝得到了某种满足,而官员们也得到了足够的地位,最终才一步步造成嘉靖朝那漫无休止的朝臣官员相互争斗。
难道自己的隆庆朝,也要如嘉靖朝一样了吗?
不可否认的是,当朱载坖即位之初,雄心壮志的想要一改国家面貌,而今日面对首辅的忽然发难,立即就出现了胆怯。
而文华殿内六部九卿亦是脸色紧绷。
高拱忽然发难,喊出穷兵黩武四个字,无疑是正面反驳皇帝。
这可不是什么好苗头。
反倒是李春芳,默默低下头,嘴角挂起一抹笑容。
斗吧!
都斗起来,争起来。
如此自己才能有更多的余地去保全清流旧党。
高拱则是上前一步,昂首挺胸,双目通明,掷地有声:“孔圣论语有曰:远人不服,则修文德以来之。老子道德经有言:兵者,不祥之器,非君子之器,不得已而用之。”
殿内寂静一片,只有祭出圣贤言论的高拱,余音绕梁。
朱载坖目光一缩,他很清楚,当高拱这位当年王府潜邸的师傅开始以圣贤与自己辩论,那么对方就已经占据了高地和主动。
见皇帝默不作声。
高拱长叹一声:“皇上自小读圣贤,阅经典,当知先贤之言,今尔执政,执掌社稷,肩挑宗社,更当知晓兵家之害。皇上欲尽钱粮以壮新边,此心乃为安民,臣又岂可不知?然,孟子有曰,得道者多助,失道者寡助。一国之事,征讨招抚于外,非尽兵事可成,行王道仁义,则多有助也。”
“当今天下积弊已久,虽开嘉隆新政,然新政行之未久,国力未醒,国势未强。此番太子少保功复河套,当有解甲归田,马放南山,安民治边,内修仁政之举。”
“待国家强盛,内忧尽除,我大明自可携仁仁王道,纳四方来降,成陛下天可汗尊号之实!”
说到最后,高拱目光深邃的注视着皇帝。
殿内众人则是一阵窃窃私动。
“高拱!”
“你过分了!”
“怎可在陛下面前如此僭越!”
如今还在刑部尚书位子上的严世蕃当即站了出来,脸色阴沉的怒斥高拱。
周围人虽然没有附和,但看向高拱的眼神也有些变化。
虽然高拱是解释了现在朝廷为何不能将钱粮投入到河套、阴山新边,但他最后的话却说的实在是过分了些。
什么叫成天可汗尊号之实?
这不就是在说,今天虽然有蒙古各部投降献舞的头人进天可汗尊号,但如今的大明皇帝陛下,却并不符合这一尊号的标准。
也难怪严世蕃会用僭越二字来怒斥高拱了。
但有严世蕃反对怒斥高拱,自然就有人支持。
因高拱而入阁的原礼部尚书高仪,便随即走了出来。
“皇上,首辅方才所言,绝非是僭越皇上。首辅亦有言,我朝如今当先安民治内,再行外兵事。臣等读圣贤书,翻阅历朝史书。如前汉武帝之时,便因连年征战,导致国库空虚,百姓困苦,最终武帝晚年之时更是悔之不已,亲下《轮台诏罪己。”
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