。及与袁绍战于官渡,行督军校尉。--《魏书9夏侯渊传》
陈留指兖州时期(西历191-195),颍川则指建安时期(196-220)。
渊为颍川守,大概未曾受到袁绍征发;
抑或曹操未雨绸缪,借此断绝袁绍的念想。
注意:许县属颍川郡。
夏侯惇的缺载情况更严重。
其本传自兖州平叛后(194-195),便跳跃性地转入“太祖平河北”,即曹袁之战(200-207)。
时大旱,蝗虫起(指兖州之乱),惇乃断太寿水作陂,身自负土,率将士劝种稻,民赖其利。转领河南尹。太祖平河北,为大将军后拒。--《魏书9夏侯惇传》
考虑到盲夏侯是曹魏元勋,还参与了荥阳之战(190)等“奠基性质”的革命事业,建安元年(196)天子东迁,何等大事,夏侯惇不可能没有升迁擢拔。
失载的原因,只有1个,就是不方便录入史书。
《夏侯惇传》的缺载问题、几乎是《魏书》中最严重的。
1个屡战屡败、还被绑票的独眼将军,靠着屯田1路“都督2十6军”,甚至成了曹魏“首任大将军”,根本是天方夜谭。
夏侯惇的军功记录,无疑遭到抹杀。
时代相近的司马炎,登基后曾公开感叹:“夏侯惇的功绩、可以百世流传”。
(晋武帝)诏曰:“惇,魏之元功,勋书竹帛。”--《晋阳秋》
如果按《惇传》所载、其功绩基本都是“典农”。
1个在军界打拼了3十年的老将,“负土做陂”能算功绩?
司马炎必定读过当时的1手史料,他口中的“功”,必指代“军功”。
因史料所限,我只能略作猜测:
夏侯惇早期的军功,恐怕多与袁绍有关,故不好录入史书。
曹仁、曹洪、曹纯在建安初年(196)还能以“议郎”、“谏议大夫”的虚名略加遮掩,而夏侯惇则完全失载,恐怕与“助战河北”有关。
还是那句话,读史1定要带好手和眼。
公孙瓒的记载,与袁绍相同,也消失了两年,甚至至今还有许多人相信,界桥之战后公孙瓒就1蹶不振…
这可能吗?
真是难为了秽史的那1帮子烂人!
他们无法做到逻辑自洽,只能骗骗人云亦云之辈!
袁曹方睦时代(190-198),两家合兵记载数见不鲜。
诸如兖州平叛,是曹操依靠袁绍为后援;
封丘破袁术,则是袁绍依靠曹操为先锋。
彼时诸多军阀的“特殊动向”,均因“袁曹联盟”而始。
为何云某说陈寿先生是“草蛇灰线”的高手?
如臧洪之乱(195)臧洪写给陈琳那封信,那是陈寿借臧洪之口,解锁众多谜团的钥匙!
真相极为简单,且前文皆已提到:
袁绍是曹操主公,恰如袁术是陶谦主公、刘表是刘备主公1般无2。
在此背景下,荀彧、朱灵、郭嘉等人的“委质归诚”,绝非个例。
甚至可以讲,曹营的许多人物,绝对也有过“改仕袁绍”的履历。
只不过曹魏史书讳言罢了。
看官渡之战结束时,曹操焚毁诸将与袁绍的交通信件,便可见1斑。
(曹)公收绍书中,得许下及军中人书,皆焚之。--《魏书1武帝纪》
两家1体之时,本就是“你中有我、我中有你”;
“借调助战”实属常见、“改换门庭